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感恩文化奏响和谐之音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20周年系列报道·中山移动感恩篇
来源于:中山商报
       西江一掬之水,惠及千般物态;五桂一山高耸,荫护幸福名城。
      “知恩图报”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说“感谢”主要停留在行动层面,“感恩”则上升到了更深沉的思想意识层面。
      在十多年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中山移动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在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对于中山移动人而言,“感恩”就是要内化一种感恩的心态、营造一种感恩的氛围、履行一种感恩的责任,从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双重回报客户、回报社会,为助力建设“人人尽有感恩之心、社会崇尚感恩之气”的“和谐中山”而贡献力量。



 

关爱青少年传承感恩心
   
      中山移动作为扎根中山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一直以来,都怀着一颗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这已经深刻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理念中。
      感恩于心,回报于行。这句话的作用,对原盼盼而言,像是一股股暖流,激起了她对未来的希望。2003年8月6日晚,在古镇打工的广西姑娘原盼盼,遭遇歹徒抢劫,脑部严重受伤,昏迷不醒。这时,古镇、恒信、南朗、全球通大厦等服务厅的员工捐款,原盼盼及时得到救治,保住了性命,但医生说如果不尽早修复头骨,盼盼将再次面临生死考验。可做这个手术需要一笔巨大的费用,盼盼的父亲甚至一度想放弃救治,听天由命。中山移动了解情况后,向全公司员工发出了捐款倡议书。一时间原盼盼的病情牵动了中山移动人的心,大家自发捐出3万多元爱心款。盼盼得救了。
      红月考上大学,却愁肠百结。红月生长在张家边的一个小村庄,家庭贫困,母亲患病。正当红月一筹莫展准备外出打工的时候,全球通助学协会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成立于2002年6月18日的中山市全球通助学协会,以“博爱济困、助学育才”为宗旨,每年选择德智体全面发展、考取大学、但因家境贫困而无能力支付学费的中山籍应届普通高考生,以及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进行帮扶。截至目前,协会先后资助了110名学生,资助金额超过百万元。
      2007年4月27日,近300名来自中山市各中小学的代表齐聚中山移动全球通大厦,备受社会关注的“寻找美丽的中山”主题系列活动由此拉开帷幕。本次系列活动包括“寻找美丽的中山风光”、“寻找美丽的中山文化”、“寻找美丽的中山精神”等三大板块,分别举行青少年摄影大赛及作品展览、青少年儿童美术书法作品慈善大赛、“妈妈我爱你”短信创作大赛以及“我最爱的中山名人”评选等10项赛事。系列活动的书画获奖作品还将进行慈善拍卖,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中山市青少年志愿者协会,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孩子。
      有专家评论说,中山移动站在企业发展的前列,勇开风气之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寻找美丽的中山”活动,就是从正面的、精神的层面去感染青少年以及广大市民,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让社会接受一次美好的感动,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以及爱国爱乡事业蓬勃发展,为建设和谐中山,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
   
用行动演绎阳光之旅
   
      无论盼盼还是红月,人们从她们的经历似乎感受到中山移动回报社会的行为发生了某种变化:既救急扶困,也向更广阔更深的层面延伸。
      赞助“法律乡村行”,就是中山移动在发展过程中不忘用行动来“感恩社会”的典型例子。2006年7月,为全力配合“五五”普法,中山移动与中山市司法局合作,出资承办“法律乡村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型普法活动。“法律乡村行”包括编印50万份《法律知识手册》、放映1000场法制故事电影片、在全市24个镇(区)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法制文艺演出等10项活动。整个活动为期9个月,费用逾200万元。
      据悉,近年来,中山移动已累计出资500万元,用于赞助全市开展普法活动,先后被评为2001—2005年广东省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和2001—200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中山移动鼓励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以感恩的心态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凡涉及社会公益的事情,中山移动往往只有一句话:出钱出力出服务。
      为此,他们成立了社会工作办公室,并组建了一支由100名优秀青年员工组成的志愿者总队,为社会大型活动提供服务支持。在2005年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国际产业会议上,志愿者总队组织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义工投入志愿者服务行列,为大会提供礼仪翻译等服务,向与会嘉宾展现了中山人的良好服务形象。
      在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不断涌现中山移动人的身影。交通安全形势严峻,人们看到的是中山移动组织的流动宣传车队;历时三个多月的千场电影下基层活动,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送到全市24个镇区的工厂农村,将科学文化送给千家万户的,还是中山移动;中山市组织开展“法律乡村行”活动,中山移动是全资赞助单位;推动以“教育进村、科技进村、法律进村、医疗进村”等“四进村”为主题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主要单位,依然是中山移动……
      如果要问为什么,中山移动人的回答非常理性:企业有今天的业绩,主要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支持。没有社会的支持,将一事无成。因此,他们不过是在履行“将经营成果与社会分享”的诺言而已。
   
感恩广东  情暖中山
   
      从湖南来中山打工的小陈高兴地说:“没想到今天能免费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那一天是中秋节,小陈上街,出乎意料地碰上中山移动“沟通100”服务厅开设的“我爱我家”免费电话。
      其实,早在今年3月中旬,中山移动就推出了“我爱我家”免费长话服务,中山地区所有的“沟通100”服营厅在周六、周日全面开通,并有3台“沟通100”流动服务车提供“我爱我家”免费服务。这项服务一经推出,深受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半年时间内就有近两万名外来务工者享受了免费长话服务。
      小陈不知道,这只是由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起组织的名为“感恩广东”的大型活动中的一个项目。
      外来建设者是中山城市建设的主力,他们在异乡工作、创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丰富外来建设者的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城市———这不仅是政府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扎根中山的大型国企,中山移动一直都把“感恩中山”,助建文明城市,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履行企业公民的重要责任。
      中山移动积极行动,“感恩广东”开展的“关爱活动”将关爱对象的外延扩展至学生、农民、外来工,并建立起数个平台为这些人群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移动公司的关怀与关注,进一步扩大了“感恩广东”活动的影响力。
      首届“中国移动杯·异乡舞台,真我风采———同是中山建设者”才艺大赛,6月10日在三乡镇拉开帷幕。由中山移动举办的这场大赛,历时两个月,范围覆盖中山市24个镇区,共有2000多人报名参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通过这个舞台,中山移动与外来工结下了一份深厚的情谊。同时,不少公司和工厂组织表演队,积极参与大赛,老板们甚至利用这个机会专门前来咨询企业信息化的相关业务。
      以人为本,多一些沟通,多一声问候,多一份感谢。中山移动把感恩外化为一种感谢的行动,并通过这种重大战略性的行动,成功地营造了企业内部、产业链以及社会层面上的和谐氛围,为城市文化氛围的活跃与城市文明度的提升贡献力量。
   
历史名城的文化使者
   
      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中山移动牵头掀起的文化热潮成为中山市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自2002年起,中山移动就协助市文化部门举办新年音乐会,一次次为中山市民献上一台又一台的文化盛宴,为提高中山市民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略尽薄绵之力。
      由中山移动发起的“全球通VIP名家大讲堂”系列活动,由余世维博士等九名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陆续到场为中山人民奉上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内容涉及商务、艺术、生活、健康各方面,打造具有阶段性标志的文化活动品牌,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景观。本次活动有三大特别之处:一是成系列,2007年下半年每月都能和大师面对面;二是水平高,邀请的皆为国内外学院派,实力派的顶尖大师;三是有文化,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主旨,讲课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国学等多个领域。活动的规模及内涵可谓前所未有。
      举办艺术节,既是以现有成就回馈客户和市民,又着眼未来发展,通过艺术节提升市民欣赏品位和城市文明,弘扬和发展香山文化,推动中山文化产业发展。
      2006年,中山移动积极整合本地优秀的文化资源,联合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中国移动(中山)艺术节”活动, 为全市移动用户奉上长达数月的精品艺术展演,并进一步提升“回馈社会”的“责任型、奉献型”企业形象,助建文化中山。
      中国移动(中山)第一届艺术节精选了国内外精品演出曲目,兼顾了客户群体不同的兴趣、爱好,并根据季节特征适当地将目光投向其家人、小孩,涵盖了包括经典演奏、书画展览、魔术、粤剧,以及大型歌舞等艺术类别,另加入文化艺术中心各月的辅助场次演出进行整体包装。平均每月演出5—7场、整个艺术节期间各类演出高达30余场,其演出团体、演出环境、配套设施、媒体宣传等条件在中山,甚至在全国都属一流水平。
      2007年,中山分公司第二届艺术节为中山市民带来了多场享誉世界的顶级艺术盛会,包括小提琴音乐会、交响乐、粤剧、话剧、木偶、人偶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文化张力,带给中山市民艺术的享受,打造出精彩纷呈的文化万花筒,以艺术盛宴的形式谱就了“感恩回馈”的华彩乐章。
      生于斯长于斯,从优秀奔向卓越,要做优秀企业公民的中山移动,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责无旁贷。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7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中山日报》报料热线:13326901111 88881012 《中山商报》报料热线:88211000 88881027 13450900000 公众服务热线:968800828
本网 管理员邮箱 | 网站技术热线:(0760)88881015 | 传真:(0760)88881010 | 技术及合作QQ:2726858727
粤ICP备05077135号  本站由 中山日报社 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本站网络实名: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