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日报2月18日A03版
2月17日下午,东区朗晴小学的课间铃声响起,六年级学生肖柏冰和同学们冲出教室,在走廊空地上玩起了“老鹰抓小鸡”……2025年新学期伊始,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发布消息,鼓励全市中小学延续“天天动起来”的校园体育品牌建设,全面推进校园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政策。中山市多所中小学积极响应“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政策,通过延长课间、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形式等举措,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不同学校因地制宜,以“一校一策”破解落实难题,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朗晴小学同学们在教室旁做游戏。记者 文波 摄
“抢”时间:
课间延长至15分钟,校园“动”出新花样
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各中小学校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落实中小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含体育活动课)。各学校利用晨练或下午课后每天组织20-40分钟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并积极探索实施上、下午各开展1次大课间体育活动。
对于课间活动时间,中山市各中小学校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制定课间体育锻炼指引,引导所有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确保课间活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鼓励学校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构建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学校每年举行春季或秋季学生运动会(体育节)。
朗晴小学便通过实践,将学校课间活动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并通过“前挪后移”优化时间:晨读缩短5分钟、午休压缩用餐排队时间,为课间“腾”出空间。如今,跳绳梯、摸高器、呼啦圈等微运动器材遍布班级门口,学生可随时开展趣味活动。“课间延长到15分钟,我们的身心可以得到更多放松,可以做一些小游戏。上课前,我们走回教室也不用那么匆忙了。”肖柏冰告诉记者,第6节课后是35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全校学生一起进行跑操运动。“5分钟看似短暂,却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完成课桌整理后,我们可以在教室外的走道上聊天,或者玩一些感兴趣的游戏。”四年级的张宝悦就和同学在楼道内翻起了花绳,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对她们来说意味着可以玩更多体育游戏了。
在大课间的“花样”上,各校也有自己的“秘笈”。2月17日上午9点半,中山一中初中部,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同学们正在统一进行大课间活动。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齐齐做放松运动。在中山一中初中部有这样的传统,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伸,由专业体育老师们创新开发出的体育教学,将体育活动与趣味、健康紧密结合,安排了欢乐跑、折返跑、单杠、足球、篮球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让同学们能在体育运动中愉悦身心、强健体魄。近日,该校更因这一成功案例,在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届广东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展示”中,获得“大课间体育活动案例”一等奖。
“创”课程:
从社团到赛事,将体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
“下午4点放学后,操场、场馆全是在运动和训练的学生,这种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中山纪中教务处副主任李德钦说,该校正是通过丰富的体育赛事举办、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设置和特色的社团建设,将体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践行“无体育不纪中”的育人理念。
为了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运动空间、更丰富的运动体验,校内设有多功能体育馆、小球馆、大球馆三个大型运动场馆,以及全塑胶标准400米跑道田径场、标准游泳池、健身馆等,各类型球场上百个,所有场馆和体育运动设施非教学时间全部对学生开放。并在全学段开展体育选项教学,共开设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武术8项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面积大、运动场地丰富的优势,在六个年级全面铺开大课间活动,开设校园跑、体育社团、体锻等活动课程,开展以国标体测、中考体育练习为核心,多样化体育为辅助手段的大课间模式。每年校内诸如教育集团“校长杯”足球比赛、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校长杯”游泳比赛、万人田径运动会等精彩的体育赛事不断,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运动中全面发展。
同样不遗余力地将体育运动基因融入校园文化氛围的中山一中,通过“体育课+大课间+常态化赛事”的模式保障学生每日运动时长。体育课严格落实课时要求;大课间活动则按年级和场地灵活设计,涵盖跳绳、跑步、球类、引体向上等项目,并定期轮换以保持趣味性。此外,学校每学期举办篮球赛、足球赛等传统品牌赛事,覆盖班级多数学生,让学生在竞技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育”身心:
汗水浇灌成长,体育反哺学业
2月17日下午3点40分,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杨仙逸小学的校园内顿时充满了活力与欢笑。全校26个班级的学生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有序地走向操场,开始了他们的大课间运动时光。这是该校实施“校园体育2小时”的首日,该校通过调整课表,确保每日两个30分钟大课间,加上小课间的时间,能够确保孩子们在校园内获得足够的锻炼。副校长陈建明在巡视中反复叮嘱安全:“成绩重要,但运动释放的多巴胺能让笑容更多。”
在保障学生每天活动2小时的目标上,火炬一中也有着清晰的规划。该校负责全面工作的副校长柏春菊透露,学校将进一步提升校园体育设施,计划增设10副单杠和4副双杆,并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完善;同时将增加一个七人制的人工草地足球训练场,增设16个篮球架,对现有的10块篮球半场进行翻新改造。他表示:“要鼓励同学们听到下课铃声后,积极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来到阳光下,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从丰富校园体育形式到创建校园体育品牌赛事,课间体育活动从“10分钟”到“15分钟”,中山校园的体育变革背后,是教育者理念的升级。这不仅是关于体育运动时间的“争夺战”,更是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紧张学习之余,享受运动乐趣,培养健康生活习惯。这一变革,正悄然改变着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运动中绽放。
中山一中学生处副主任任山鹏深有感触地表示:“运动不仅促进身心健康,还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篮球赛、足球赛等团体项目,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坚持与合作,这种精神反哺学业,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 闫莹莹 杨健 李鑫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