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3金8银4铜!中山职教闪耀“世赛”舞台
这群中职生如何炼成“获奖体质”?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中山日报

纺织服装赛道金奖获奖学生在刻苦训练。

人工智能赛项金奖获奖学生与指导教练合影。

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银奖获奖学生在积极备战。

艺术设计赛道银奖获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加紧训练。

近日,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以下简称“世赛”)陆续收官。中山多所中职学校学子在赛场表现优异,共获3金8银4铜。其中,中山中专斩获2金2银,沙溪理工学校获得1金4银,建斌职校获2银1铜,现代职校和中山一职也有铜奖入账。

“8支获银奖的参赛队伍中,有7支队伍的成绩位居小组第2名(小组第一为金奖),显示出我市参赛队伍强劲的冲金后劲。”中山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肖忠表示。

近年来,我市中职学子在各类大赛中捷报频传,这与各校参赛团队背后下的狠功夫是分不开的。他们有着怎样的获奖秘诀?9月12日,记者采访参赛团队,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以及参赛带来的独特感受与收获。

中山职教闪耀“世赛”舞台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世赛被誉为“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是举办历史最久、联合主办部委最全、赛项数量最多的综合技能赛事。本届大赛中职组共设37个赛项,吸引全国超3000支队伍参赛。

在大赛首次举办的人工智能赛项中,中山中专信息技术部的李江涛、刘亦伦、莫杰荣和黄子育4位学生,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斩获金奖,实现学校在世赛上的历史性突破。

同时,该校创意设计部的曾昭銮、骆思含和黄子晴3位同学斩获教育与体育赛项的金奖。另外,中山中专代表队还在智能装备应用赛道、地质勘察与地理测绘赛道分别斩获银牌。

“2金2银的成绩来之不易,”中山中专党委书记龙卫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纺织服装赛项中,沙溪理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从6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蝉联金奖。该校师生还在林业赛道、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艺术设计赛道和新闻传播赛道中发挥出色,全部斩获银奖。

建斌职校的学生也取得2银1铜的好成绩。

以赛促教,师生同心打磨技艺

荣誉背后,是数月如一日的艰苦训练,各学校为备赛团队提供坚实支持,也是我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

黄林萍和骆媛是中山中专教育与体育赛项金奖团队的指导老师。9月11日,她们向记者介绍备赛经历时表示,世赛采取市级初赛、省级复赛、总决赛三级赛制,竞赛团队2022年便开始投入备战,今年3月份比完省赛就开始准备世赛,实训横跨整个暑假,团队成员不断打磨优化参赛方案、演练讲稿、完善PPT,常常工作至凌晨两三点。

“我们遇到了无数困难和挑战,每次方案修改都是一次自我突破。”黄林萍说,备赛过程中方案设计和项目讲稿经历了数十次修改,学生日复一日地练技能、磨细节,是对意志的磨砺。

“学校成立了集训队,配备了专职教练,利用晚自修和周末等课后时间进行专项训练。除了校内的培训外,学校还经常组织我们到幼儿园、附近学校,进行教学实操。”中山中专2023级幼儿保育(3)班的黄子晴告诉记者,接到参赛任务后,每天一早就泡在实训室,有时加班到凌晨,一直练习到“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彼此”。

陈畅足和彭云怡是世赛纺织服装赛项金奖团队的指导老师。回首备赛的日日夜夜,心中感受颇多。“备赛的工作量是庞杂的,参赛项目经历了几个月的构思和准备。”陈畅足介绍,学校组建了比赛指导团队,在项目构思阶段,指导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痛点,拆解真实项目,将行业前沿技术融入学生日常训练中;在项目备赛阶段,指导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将比赛目标拆解为周度任务,分成巩固、提升、冲刺三个阶段形成递进式训练计划,运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研讨改进、校企双师优化、校内外专家点拨等方式攻克比赛难题,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彭云怡透露,备赛期间指导老师们不但要与学生一起解析大赛规程,提炼技术要点,还要通过高度还原赛场环境——工位布局、设备工具、流程规则均模拟真实赛制,并引入多人模拟观赛和压力干扰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临场适应力和心理抗压能力。此外还要给予参赛学生心理支持,备赛期间每日通过正向激励、个别谈话等方式,及时识别并疏导学生的焦虑与挫折感,营造积极稳定的备赛氛围,确保学生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

罗梓敏、方钰漫、吴钰盈和贾亚华是沙溪理工参加世赛纺织服装赛项夺得金牌的学生。谈及备赛的点点滴滴,她们脑海中都闪过很多难忘的画面。“我因为训练强度太大手腕受伤了,老师还带我去看医生,时时刻刻关心我的手。”罗梓敏感恩地说。方钰漫告诉记者,她从高二开始经历了从省赛备赛到世赛参赛的全过程。在备赛中,曾面临多重挑战,也曾因为长期高强度备赛产生的身心疲惫想过放弃参赛,但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以及手把手的示范指导下,最终克服困难完成比赛。

重创新实践,竞赛团队展现硬核技能

据了解,世赛注重对参赛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协同配合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其进一步增强实践动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团队协作、应变与表达等综合素养。

从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他们有何秘诀?多位参赛师生表示,世赛重点考核选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创意是关键。为此,每个学校从备赛开始,除了在核心技能上苦练外,还在项目创意方面下工夫。

中山中专参加世赛“教育与体育”赛项的学生团队把体育活动和智力培养相结合,采用省级非遗的形式,把西区长洲醉龙舞融入体育活动环节,让人耳目一新。该校参加人工智能赛项的团队,依据比赛要求针对中山黄圃镇粮食企业“发现晚、归因难、响应慢”的痛点,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自主设计、自主开发了“粮仓智能监测系统”,并在多家中小型粮食企业中推广应用,展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领、硬技能。沙溪理工参加纺织服装赛项的团队,采用光感印花、光变刺绣等新材料、新工艺赋能传统服饰文化,将人工智能、虚拟试衣等数智化技术贯穿于参赛项目全流程,项目呈现环环相扣,精彩纷呈,亮点频出,获得评委的高度赞赏。沙溪理工参加艺术设计赛项的团队以企业真实订单为模板,用《三国志》人物刘备作为内容素材,通过AI辅助优化角色初稿、陶艺素坯成型、三维扫描与打印,经过手工翻模细化等一系列生产岗位流程,实现技能与场景的精准对接。

“这段参赛经历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前最生动的‘实践课’,能够站上全国最高领奖台,我很自豪,对个人发展前景更有信心!”中山中专信息技术部网络3班学生莫杰荣说。

“‘林业赛项’注重的是创新设计能力、精湛工艺、空间理解与实现能力、植物学知识应用、时间管理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沙溪理工参加世赛林业赛项的团队指导老师王奕说。针对项目特性,团队采用了“精准对标、循环迭代”的独特训练模式。训练时以完成一个个完整的“微景观项目”为单元,涵盖从解读任务书、设计构思、绘制图纸到最终制作落地的全过程。每次训练后还进行复盘总结和优化技艺,只为追求最完美的效果和效率。此外,还安排了专家会诊与跨领域学习,如邀请工艺美术大师、盆景专家、植物生理学家等进行指导,让学生汲取不同领域精华,学习相关领域如模型制作、雕刻、绘画的精细手法。

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培育技能人才

“近年来,中山高度重视各级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推动教育、人才、产业与创新链深度衔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邱凤仪表示,中山本次在世赛上的丰收,得益于我市持续推进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策略。

我市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特别是《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系统推进了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精准对接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构建起与现代产业体系适配的专业集群。同时,全力打造“能文能武”双师型教师队伍,持续提高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为近年来在世赛中争金夺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我市立足区域经济特点,精准设置专业,构建起与现代产业体系适配的专业集群,成立了市域产教联合体3个,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9个,创新“课程共编、技术共研、标准共建”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一镇一品一专业”和“一镇多品多专业”的办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有力促进了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赛促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秘诀。我市中职学校建立了“校—市—省—国家”多级竞赛体系,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氛围,将竞赛内容融入日常教学,让竞赛项目成为教学内容,让中职学生从中受益。

“比赛能让我们对学生从‘教知识’转变为‘育能力’。”沙溪理工教师王奕高度肯定以赛促教的作用。“以赛促教最大的收获是打破了单一技能教学的局限。让老师更懂‘因材施教’。”该校创意设计部负责人刘丹坦言,以前陶艺教学只练手工,教AI只练软件,但参赛后把“AI 技术、陶艺工艺、传统文化”串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市教育体育局相关人士表示,将推动各参赛学校将训练的好经验、好方法,以及比赛所用的新技术、新创意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中,让竞赛成果普惠赋能全体学生,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文/记者 杨健 林燕英  图/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