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卡丽在创作纸艺作品。
郑结霞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孩子王”。
王小仁扎根乡村教育32年。
近日,广东省表彰了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山市共有60名教师上榜,其中41人获评“南粤优秀教师”,3人获评“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6人获评“特级教师”。
通过纸艺教学,将非遗融入课堂,创新推出“纸艺+”教学模式;以爱育人,通过纸条传情、情境体验教学等方式关爱学生,推动思政教育创新;扎根乡村教育32年,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四化”德育模式……近日,记者走近这份获奖名单中的三位中山教育者:邓卡丽、郑结霞与王小仁,听他们讲述南粤教育者的坚守与创新。
这些中山教育者用温暖的守望、创新的教育实践、感人的故事,共同展现出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他们犹如温暖的光,照亮了中山教育之路,诠释着“教育家”的深刻内涵,这正是南粤教育最美的风景。
“南粤优秀教师”邓卡丽:让纸艺藏童趣,引非遗入课堂
“邓老师,您看我们用纸揉成团、捡来校园里的树枝,再裹上轻黏土,鹤就站起来了!外面再加上纸艺,像不像沙溪鹤舞里要起飞的样子?”近日,在沙溪镇龙瑞小学的教室里,美术老师邓卡丽就是这样慢慢地带领孩子们走进纸艺与非遗民俗相融的美育世界。
深耕纸艺教学10多年,从零基础的探索者,成长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纸艺项目的领航人,邓卡丽让童趣溢于纸尖,让非遗“活”在课堂。
十多年前,纸艺对她而言还是一个陌生领域。“当时觉得剪纸、折纸技艺高深,师生都面临高门槛。”2013年,学校将纸艺定为特色项目,这让主攻中国画的邓卡丽犯了难。但她没有退缩,反而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开启了探索之路。
2014年,她带领团队以“三角纸插”为起点,用“玩”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拼接立体造型的过程中感受纸艺魅力,逐渐构建起“纸艺+”的特色教学体系。
随着教学深入,邓卡丽发现单纯的技法训练难以持久吸引学生。2018年起,她先后牵头开展《轻黏土辅助造型的纸艺教学研究》等课题,将轻黏土的塑形优势与纸艺的灵动结合,解决了纸艺作品易散落、难定型的问题。
更具开创性的是,她将沙溪鹤舞、民俗美食等本土非遗元素融入课程,开发出《纸艺+轻黏土=鹤舞》等特色单元课程,让学生在创作中读懂本土文化的底蕴,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孩子们从小就在这片土地成长,让本土文化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都非常喜欢。”多年来,邓卡丽的学生在全国、省、市比赛中硕果累累。
她说,孩子们付诸心力的作品,以及那份由内而外的对乡土的热爱,就是她最好的成绩单。周末的校园里,常有学生主动回到美术室,跟着她一块创作,“孩子们用童真的视角组合点线面,反而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这种亦师亦友的氛围,让纸艺课堂成为师生共创的乐园。
步入信息时代,邓卡丽再次推动教学升级。她带领团队立项省市级课题,将信息技术融入纸艺教学。
借助设计软件绘制稿图、用切割机精准裁剪材料,甚至尝试结合编程制作纸艺定格动画……一张彩纸在她手中再次焕发新的生机。如今,龙瑞小学的纸艺教学模式在中山市独树一帜,这份美育的力量也在邓卡丽的带动下向外辐射开来。
十余年来,邓卡丽的“纸艺+”教学模式历经兴趣激发、技法提升、文化融入信息赋能的完整蜕变。在她看来,美育的真谛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挖掘每个孩子的艺术潜质,让他们在认同本土文化中学会独特的审美表达”。
纸短情长,邓卡丽和孩子们一同折着、剪着,那些灵动的纸艺作品里,藏着文化的根,也藏着美育的光。
“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郑结霞:纸条传情,做知心的校长
近日,在中山纪念图书馆三楼学堂内,一场以“放下焦虑 开启亲子共成长新旅程”为主题的周末家长课堂温情开讲。主讲人正是石岐高家基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郑结霞,她用温和坚定的语言抚慰着在场家长的焦虑。
这位扎根小学教坛35年的教育工作者,始终践行“以爱育人”的教育初心,今年9月,她获评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
“郑校长,您给我们班上课,我非常开心。”“这次课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谢谢您”……在郑结霞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叠叠学生手写的纸条和画作。这些稚嫩的文字,是她教育生涯中孩子们真诚的“荣誉证书”,更是她35年从教路上温暖的星光。
课间时分,她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走在走廊中、教室里,常与学生通过面谈或以纸条互动,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这种润物无声的陪伴,让她成为学生眼中如“知心姐姐”一般的校长。
作为省书香校长、南粤专家型校长,郑结霞创新“红色文化浸润”“情境体验教学”等课程思政模式,上好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节思政课”。同时,她带领团队开设了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校本思政课程,把大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让价值观培养如春风化雨、自然发生。课余,她走入社区开展家教宣讲活动,展现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担当。
她以“文化立校”为根,打造“冠军文化”,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体系;她以教师发展为重,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锻造优质团队;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所创的“多元评价模式”获评省、市教育改革典型案例。
“一切付出,皆因热爱。”从教35年,她收获市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思政好老师等荣誉数十项。但对她而言,最珍贵的始终是那些稚嫩笔迹写的纸条。她让教育变成一场温暖的生命相遇。
广东省“特级教师”王小仁:扎根乡土,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清晨7点20分,板芙镇第一中学的教学楼灯火已亮起。校长王小仁的身影,如往常一般,准时出现在教学楼。他开始巡视教室、查看同学们早读的情况。32年乡村坚守,22年校长担当,他用信念与行动书写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今年9月,他获评为“特级教师”。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一直以来,王小仁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93年大学毕业后,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2009年,他在全市率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生态从此焕然一新。在他的课堂里,学生们总是充满活力,分组讨论热烈。
在德育管理上,他首创“四化”德育模式,把价值观全面融入教育全过程。在校本体系建构上,他提出“品质教育”理念,建立“德品、学品、艺品”三维的校本课程体系。他还成立“学生爱校义工部”,吸引九成学生参与,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6万小时。
他尤其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潜能生”,在全市率先实施“德育导师制”与“潜能生转化机制”,2024年实现潜能生转化率达95%。他还构建五阶成长体系,依托师徒结对、专题培训和竞赛推优等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他的推动下,学校不仅教学质量八次获市一等奖,更成为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而他创建的“乡村幸福学校联盟”,推动成员校取得突破性进展,正让优质教育理念辐射更远。
“教育家精神,是躬身践行,是点亮更多灯。”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王小仁用三十二年的星光,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之路。
记者 王帆 杨健 见习记者 方馨娉 通讯员 林洁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