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跨界文化守护者梁康民办了两个博物馆
在中山垒起一座非遗宝库
发布时间:2025-10-20 来源:中山日报

延艺堂创办人梁康民,是一位从香港来到中山的跨界文化守护者。

延艺堂汇集了数十个门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

走进大涌镇红博城的延艺堂,仿佛踏入一条穿越千年的文化长廊。这里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还有苏绣、缂丝、青田石雕等三十多个门类的国家级工艺精品。而这座博物馆的创办人梁康民,是一位从香港来到中山的跨界文化守护者。

■延艺堂,从上海到中山的文化迁徙

2006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珍贵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单。也正是在这一年,梁康民开始筹备展示传统工艺的“延艺堂”。

梁康民对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情有独钟。对工艺美术大师们的精湛技艺更是深为赞叹,他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土的文物来书写的,而这些文物很大部分就是工艺美术品。

“延艺堂”这个名称取自“延艺承志,光前裕后”的理念。经过近一年筹备,投资逾1500万元的延艺堂于2007年9月正式在上海朱家角开馆。馆藏汇聚了数十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力作,涵盖龙泉青瓷、苏州缂丝、苏绣、景德镇釉上彩、杭州官窑、青田石雕、寿山石雕等三十多个门类。每件作品都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准。群贤毕至,延艺堂的落成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时间一晃十年,2016年,梁康民考察中山红木文化博览城后,被这个“文商旅一体”项目吸引。红博城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包括优质的展览空间和完善的文化旅游配套,让他做出了重大决定——2017年将延艺堂整体从上海迁至中山。

■守护文明印记:两大馆藏的独特价值

延艺堂迁至中山后,新增了“南方古代印纹陶博物馆”。参观者在这里可以领略中国陶器史上这一特殊品种的独特魅力。印纹硬陶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烧造,晚于普通陶器而早于原始瓷器,至商代逐渐增多。

“印纹硬陶坚硬耐用,有些接近烧结程度并且不透水,因此深受商代先民喜爱。”梁康民指着一件精美的印纹硬陶器解释道,“这件器物表面有一层薄釉似的光泽,这是窑内高温下自然形成的。”

这些陶器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温度高达1100度左右,表面拍印着密集的云雷纹、人字纹等几何纹样。因其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基本上以泥条盘筑法成型,绝大多数是当时人们使用的贮盛器。

经过多年收藏积累和研究,梁康民和团队建立了这个专题博物馆,系统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广东东部地区印纹陶的发展历程。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探索远古文明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延艺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系统汇集了数十个门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

中国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各具地域特色。通常博物馆能专精于一两个门类已属难得,而延艺堂却汇聚了从龙泉青瓷、苏绣缂丝到惠山泥人、黄杨木雕乃至寿山石雕、发雕等众多门类的精品。这些馆藏大多出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或非遗传承人之手,不少是代表作或获奖作品,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哲学思考。

如此规模与质量的收藏,绝非短期商业行为所能达成。其背后是梁康民通过二十年的系统搜集、潜心研究和持续投入,它体现的是一种近乎使命感的文化自觉与情怀。这种跨地域、跨材质的综合性收藏展示,使观众能在同一空间内直观地对比、感受不同工艺的魅力。

■抽象雕塑,艺术新旅程

艺无止境,2018年,梁康民又开启了新的艺术旅程——学习抽象雕塑。他师从德国、美国的雕塑大师学习,深入研究抽象雕塑的哲学与技巧。

“抽象雕塑与国学哲学是相通的。”梁康民说,“它要求将复杂的元素简化、提炼,最终表达出最本质的内涵。”2019年,他以嘉宾身份首次参与欧洲最大的当代艺术展——德国NordArt艺术展。

2024年,他以中国榫卯为灵感创作了雕塑作品《童年立方》。这个如大型彩色积木的作品,可自由组合成各种立体造型。2025年6月,《童年立方》入选德国NordArt艺术展,梁康民成为当年参展的22位中国艺术家之一,带着中国文化印记走向国际舞台。

在梁康民身穿的T恤上,印着《童年立方》的图案解构,他希望这套外形简单、色彩丰富,又蕴含传统榫卯智慧的积木,能首先进入中山的中小学课堂。“通过一套简练有趣的积木,将抽象雕塑推广到中小学教育中。”梁康民说,“像把玩魔方一样,在玩之中启发小孩子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让孩子从他们的视角认识传统工艺的概念与美。”

记者 文/ 詹琪琳 图/ 孙俊军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