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5月21日为世界脊柱健康日,推动公众对脊柱疾病的认识和预防
挺起脊梁避免“错位”人生
发布时间:2024-05-22 来源:中山日报


   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医生在做腰椎管狭窄手术。受访者供图

随着现代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不良习惯日积月累,出现颈肩腰腿疼痛症状的患者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脊柱健康问题的挑战。每年的5月21日为世界脊柱健康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怎么守护好脊柱健康呢?昨日,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专家。

■中山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病率达5%左右

一名15岁的小女孩,家长发现其背部凸起,两肩不等高,带她到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骨二科)检查,拍片发现小女孩脊柱侧弯达25度。医生给她做了牵引、戴支具及体操疗法。经过四次复诊,医生发现她侧弯没有再加重,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还有一个小朋友因为脊柱侧弯曾经做过手术,后来侧弯逐渐加重,来我们医院做了第二次手术,矫形效果比较满意。门诊骨科中心每周都有过来做检查的脊柱侧弯的中小学生。”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骨二科)主任梁道臣表示,脊柱是人体的中轴骨,有支撑躯体、保护内脏、协调运动等功能。因为脊柱的活动度比较大,如果不注意脊柱的健康,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保持正确的姿势和体态很重要,平时要避免长时间低头看电脑、看手机、玩游戏,选择合适、适度的运动,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运动。要维持健康的体重,尽量少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

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预计超过500万。据了解,市人民医院于20年前就开始了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筛查,发现中山市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发病率达5%左右。该院脊柱外科定期到校园进行脊柱侧弯患者的宣教和理疗,佩戴支具甚至手术矫形等一系列阶梯治疗计划。

梁道臣表示,脊柱侧弯是青少年常见的脊柱畸形,最常见的是特发性脊柱侧弯。还有一些是先天性的或神经肌肉型的脊柱侧弯。脊柱侧弯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会大大降低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市人民医院每年接诊成年脊柱患者2万多人

一名32岁男子,10年前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外院行“腰5/骶1单纯髓核摘除术”,术后慢慢恢复。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右下肢疼痛,疼痛自臀部向小腿后面放射,久坐立及劳累后疼痛明显加重,平卧、站立、休息后稍缓解。他来到市人民医院做了微创手术,效果较好。

“这样的病人不在少数。我们脊柱外科专科门诊每年接诊成年脊柱患者2万多人,脊柱手术1千多台,微创手术率可达89%以上。约50%的脊柱手术为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患者,腰椎退行病变占据脊柱疾患的大多数。”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骨二科)副主任医师陈应超表示,“成年人最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陈应超表示,脊柱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平时应该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脊柱和肌肉的强度;定期进行脊柱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脊柱疾病。

■中老年人避免用力不当造成脊柱损伤

哪些姿势习惯容易损伤脊柱?市中医院脊柱科主任医师王伟群表示,长时间伏案工作学习、低头对电脑看手机、久坐久站、弯腰搬重物、葛优躺等不良习惯会增加脊柱受力,加速脊柱老化,导致脊柱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等,诱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脊柱侧弯等脊柱病。因此,大家工作生活时要保持正确的坐立姿势,坐姿需挺立端正,如果需开长途车或久坐工作学习时,建议椅子靠背处放置腰垫,对电脑看手机时别低头,建议将视线维持在10度至15度仰视的角度,以维持颈椎、腰椎前凸曲度,尤其是不要趴着在桌子上看书或睡觉,生活中避免弯腰搬重物。

“适当运动锻炼,有利于呵护脊柱健康。”王伟群提醒,恰当的肌肉拉伸运动,针对颈肩、腰背核心肌群的锻炼有利于增加脊柱的柔韧性和稳定性,减缓脊柱退变,如脊柱保健操、平板支撑、小燕飞、游泳等。高强度运动锻炼可能导致肌肉疼痛或拉伤,特别是中老年人要注意运动锻炼时做好保护,避免用力不当造成脊柱损伤,得不偿失。

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唐柳青 黄琳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