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午,中山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题调研会在南区街道祈安苑小区召开。中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南区街道办事处、部分社区党组织书记及社会工作观察员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成效展开研讨,旨在以南区街道祈安苑小区为鲜活样本,探索祈安苑小区治理难题破局之道。会议通过现场观摩、案例剖析、座谈交流,为中山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经验。

近两年,南区街道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锚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以开展“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和万名党员干部“入镇下村”提质行动为抓手,聚集做好“治”的文章,推动祈安苑小区实现从“乱”到“治”的蝶变。
多元共治啃下“硬骨头”
实现“安置”到“安居”的跨越
据悉,南区街道祈安苑小区作为我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住房,现有住房13幢2630户超6000人,入住人员结构复杂,低就业、失业、无业对象多,住户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治理难度非常大。但如今,这座曾经难题重重的小区,正经历着从“乱”到“治”的华丽蜕变。

座谈会上,城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简小莉回溯治理历程时,眼神中满是欣慰。南区街道以“入镇下村”提质行动为契机,将祈安苑小区治理难题纳入“揭榜攻坚”项目清单,与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携手制定《关于党建引领祈安苑小区治理的工作方案》。祈安苑小区临时党支部应运而生,“一月一调度”联席会议机制随之建立,一套党建引领下的小区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多部门联合展开地毯式调研排查,2421份调查问卷,精准摸清了小区问题“底账”。
“以前电动车横七竖八地停放,消防车根本进不来,安全隐患就像悬在头顶的‘定时炸弹’。”简小莉谈到,如今,聚焦高空抛物、邻里纠纷等治理难点痛点,小区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6个高空抛物摄像头时刻守护“头顶安全”,16个含充电桩的车棚、426个电动车位和279个架空层摩托车停车位,车辆停放井然有序;19个电梯电子宣传屏传递文明新风。
其中,便民回收驿站的设立,更是直击“废品围苑”的顽疾。石岐街道民权社区党委副书记吴洁娟在座谈研讨时说:“引入社会资源,在家门口就能以高于市场价来处理废品,这实实在在解决了居民的需求,这类创新举措值得借鉴。”
市社会工作观察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陈亚辉也对祈安苑小区基层治理表示肯定,“健全的党建引领体系让居民诉求上传下达畅通无阻。社区与各方资源的联动,精准解决了就业、垃圾处理等民生问题。在满足民生的需求上,社区也在细节之处尽显治理温度。”
除此之外,从清退8户不符合条件住户,到推动全市首例非法占用公租房的腾退法院强制执行;从引导 60户住户处理名下车辆,到消除消防安全隐患,祈安苑小区啃下了基层治理困境的一块块“硬骨头”,真正实现了保障性住房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升级。
“微工坊”撬动大民生
开启“乐业”的新局面
4月30日上午,中山市南区街道祈安苑小区的“微工坊”内,吴坤丽正低头串着手中的电子套管。年前,她因工厂倒闭失业,一度陷入迷茫。如今,“微工坊”成了她的“避风港”,“这里工作时间灵活,既不耽误照顾孩子,又能挣点生活费。”她边说边将一袋加工好的零件递给志愿者,动作熟练利落。目前吴坤丽在“微工坊”上班已经3个月,每个月能获取几百元,补贴家用。

2024年,南区街道针对小区居民“年龄大、走不开、没手艺”的就业困境,创新打造“微工坊”灵活就业项目。“政府主导、群众自营、公益服务”的工作机制,链接爱心企业引入半成品加工项目,让留守妇女、全职妈妈、低收入及无业人士拥有了“时间自由、按件计酬”的灵活就业新模式。同时,由13名楼栋长骨干和志愿者组成的运营服务团队,从培训指导到物流配送,全程贴心服务。
被街坊亲切称为“英姐”的祈安苑小区“微工坊”组长殷英介绍,工坊自2024年10月运营以来,已有100多名员工,岗位零门槛,岗前培训到位,工作时间灵活多样。有固定工作的群众下班后能来,待业群众白天就可以来,特殊群体还能在家作业,“我们还提供上门服务,真正做到了满足各类人群需求。”
如今,“微工坊”已吸引230余人踊跃报名,部分居民月增收过千元。其成功经验得到省妇联、市妇联的高度认可,南方都市报、南方+、中山+等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南区街道迅速总结提炼形成《小区“微工坊”工作机制》在全街道推广,以点带面,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从废品资源回收站解决环境难题,到“微工坊”助力居民就业增收,祈安苑小区的基层治理实践,是党建引领下民生工程的生动写照。2025年是中山市确定的基层党建“发动群众年”。未来,南区街道将全面铺开“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久久为功,赢取群众真心真情真信,争取为全市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提供“南区样本”。
编辑 张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