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明阳智能全球存托凭证(GDR)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不仅成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新规落地以来首家完成GDR境外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还标志着我国新能源领域首单全球存托凭证发行。
为什么是明阳创造了这多个“第一”?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来到明阳智能,解读明阳的发展密码。
▲明阳总部。
上万明阳人的追风之旅
“距2023年6月1日30周年庆322天”,7月14日,位于火炬路22号的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明阳智能)院内,倒计时牌显示距离明阳集团30周年庆的时间。
一天前,明阳智能全球存托凭证(GDR)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无疑是明阳近30年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中山出发,走向世界。明阳人的“追风之旅”艰难又充满豪气。
一张堆满资料的办公桌,一台普通的台式电脑,旁边的同事敲击键盘的声音噼啪作响——陈思范的办公区跟一般上班族没什么两样,但这是明阳一个挺紧要的部门。
“控制系统相当于风机的大脑,我们负责生产的最后一关。”记者面前,身穿白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明阳集团风能研究院总工程师、控制系统室(海上)主任陈思范笑着说。
这个身穿白色衬衫、看似普通“办公族”的群体,更多时候不是在电脑前,而是奔赴狂风凛冽的风场,对一台台高上百米、重数百吨的风机进行调试。
▲陈思范。
陈思范毕业前从未想过会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零下35摄氏度、空旷的内蒙古草原上,冷风吹在脸上似刀割一般。盛夏时节的海上工作平台,凌晨灼热刺眼的阳光把人从睡梦中晒醒,夜晚塔筒内50摄氏度的高温让人难以入眠……
“一般去海上要坐几个小时的船。海浪颠簸,我每次都吐得厉害,现在还是一样。”陈思范说,最多的时候,他一年漂在海上200多天、超过300天在外出差。可不管条件多恶劣,他和同事们从未放弃。
这股不服输的气质,在陈思范眼里,也是明阳的气质。
2018年,包括国际巨头在内的全球排名前8风电企业,在福建福清兴化湾试验风电场同台竞技。同样的环境,5兆瓦左右的大风机,要在海上接受真实运行的考验。这是海上风电大风机产品首次集体公开亮相,对每一家企业而言,都是企业挑战大风机市场的关键一环。
“从来没经历过,心里也没底。我们在海上待了4个月,每天对着1500条数据,一条一条地抠细节。”陈思范说,他和团队每天都对着风机和电脑观察,用最“笨”的方法、最较真的态度优化设备,想尽一切办法把设备最大潜力挖掘出来,把发电效率提升上来。
2019年6月,机组数据显示,2019年6月8日往前一个自然年内,机组发电2408万度,可利用率99%以上,发电表现在整个试验风电场继续领跑。团队的力量和坚持迎来了成功,明阳击败国内外对手,抓住了大风机市场的机遇。
今年7月14日下午,明阳大数据中心的监控大屏幕上,动态变化的风机图标周围,显示着一万多台风机的运行数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屏幕仅显示已接入系统的风机,这只是销售风机数量的一部分。每一台风机背后,都凝聚着一万多名员工的心血。
“今天刚好是我到明阳工作第14年的第一天。”陈思范说,巧的是,当天他将为新入职明阳的大学生分享经验。再三思量,陈思范把主题确定为 “如何融入你的团队”。“这么多年,整个公司一直延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团队的力量是最大的。”
“十年磨一剑”引领新技术路线
今年6月1日,恰逢明阳集团29周年庆,明阳智能汕尾海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风和日丽。机身写着“明阳智能”四个一人高大字的MySE12MW半直驱海上机组,在这里正式下线。这一设备,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抗台风半直驱海上机组。
欧洲国家曾经认为海上风电开发难度堪比“登月工程”,足以说明海上风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十余年来,明阳不仅攻克开发难题,还将风电机组越做越大。
“设备从购买到自己研发,叶片从37米变成现在的111.5米以上,发电机组从1.5兆瓦变为16兆瓦……”陈思范说,他入职以来,明阳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切的一切,得益于这些年的坚持。
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在2008年作出一个决定:率先将风电机组从双馈技术路线转向超紧凑半直驱技术路线。此时的明阳,进军风电装备市场仅两年。
明阳集团风能研究院院长邹荔兵说,在当年双馈技术统领市场的背景下,这个决定在业内并不被看好。很多业主单位担心风险,质疑“明阳的新技术行不行” 。一些招标项目甚至对技术路线进行限定:“仅限于反馈和直驱技术路线。”
▲邹荔兵。
重重压力下,明阳并没有止步。然而,尽管经过一番努力,技术路线开发取得了成功,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市场反馈仍以观望为主,鲜有业主单位敢于迈出采购的第一步。
市场有顾虑,那就用结果打消顾虑。张传卫再次做出惊人的决定,投资数亿元,在内蒙古建设自营风场,让新机遇应用在“实战”中用结果证明明阳的选择。
为何面对重重压力,明阳还要执著转型?从明阳研发的全球最大抗台风半直驱海上机组MySE12MW可见一斑。以100万项目为例,8MW机组需要125台,12MW机组仅需84台,约减少1/3机位,节约用海面积30%以上。单位千瓦造价节省8.6%以上,度电成本降低8.3%,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能提高7.5%以上。总体而言,MySE12MW海上机组尺寸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吊装,整体经济性更高。
2018年,凭借超紧凑半直驱技术路线,明阳在福建福清兴化湾试验风电场与国际龙头企业比拼,取得成功。明阳推出的5兆瓦以上大风机正式进入国内业界视野,推动国内大风机进入发展快车道。
“十年磨一剑”,明阳先后投入巨资,经过不断实践积累和数次升级,半直驱机组已具有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效率高、发电性能优异、防腐性能优良等突出特点。
在国际权威风电行业杂志WindpowerMonthly评选的“全球最佳风机”榜单中,明阳智能已连续3年入选,成为全球半直驱风电技术路线“代言人”。
大国重器塑造中国明阳
“越向前发展,与国际顶尖企业同台竞争的几率就越大。”邹荔兵告诉记者,2021年,明阳MySE11.0MW机组成功斩获欧洲漂浮式旗舰项目。成功的背后,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设备越大,离岸越远,海上风电所需要面对的考验也越大。超过100米的水深,海上施工设备无法进行施工,无法进行桩基建设,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明阳动员了300多名研发人员进行攻关。
▲明阳风机生产车间。
“要让500吨以上的风电机组漂浮在海面上,重要工作都在塔筒下面的基座上。海面上和海面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邹荔兵说,漂浮式风电机组,一方面要扛得起巨浪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平稳。明阳结合自有的海上半直驱技术,攻关突破了海上浮式风机一体化设计、风机适应性研究、浮式平台及系泊系统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搭建成独立自主开发漂浮式风机全流程体系,为后续海上漂浮式风机研制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随着设计方案的不断完善,明阳最终设计出强度可以抵御15米的巨浪、17级台风的机组。
2021年7月13日,全球首台抗台风漂浮式机组——由明阳智能自主研发的MySE5.5MW抗台风型浮式机组,在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项目成功安家落户。2021年12月,该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成为首个国家级漂浮式示范应用项目,标志着我国漂浮式海上风电安装取得零的突破,并已具备大容量漂浮式海上风电机主自主研发、制造、安装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此举,是我国实现海上重大装备国产化、打造海上风电大国重器的重要成果,为未来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到技术路线和技术体系重构,小到一个螺栓的优化,明阳一直都在坚持创新。”邹荔兵说,自始至终,明阳的创新之路都是坚定不移的。一台风机需要上万颗螺栓,小的有大拇指那么粗,大的如同手臂一样,每一颗螺栓都关乎产品安全。在产品设计之初,明阳研发团队就会提前分析不同类型螺栓的受力程度,设计好强度和形状,并经过40多道试验项目,确保质量过关。
明阳相继推出5兆瓦至16兆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台风型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最长历时十年运行考验,先后经历了50余场不同等级的台风,最大台风等级达18级。
根据公开信息,2019年明阳智能8-10兆瓦海上风机下线,推动国内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创新进程;2020年,明阳智能发布11兆瓦海上机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海上风机;去年8月,明阳智能发布全球单机容量最大16兆瓦海上机组,一举成为全球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引领者。
明阳在创新方面的坚持,得到海内外认可。2017年,明阳被Totaro & Associates评为全球海上风电创新第一名。2021年,明阳智能位居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第18位。
明阳如何做到持续创新?一组数据可见明阳持续创新的密码。2009年,陈思范刚到明阳工作时,当时的技术部(研发部门)仅有五六十人。如今,明阳的研发技术团队约2000人,每年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推动创新的力度越来越大。
2022年1月,明阳再次进入WindpowerMonthly全球最佳风电机组名单。明阳MySE4.0-166机组位列全球第一,高居榜首,获得全球最佳陆上风电机组(4.6MW及以下)。此外,明阳还有3个项目获得全球最佳陆上风电机组、全球最佳传统系统、全球最佳叶片等荣誉。
业内权威的评价,足以证明明阳创新的“硬核”实力。
一个向海而生的绿色梦想
今年当地时间4月21日上午,在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大区(Puglia)塔兰托港口,“意大利Beleolico 30MW海上风电项目竣工典礼”顺利举行。
Beleolico海上风电项目是中国整机厂家海上风机在欧洲市场的首秀,明阳正是这场首秀的主角,项目采用明阳智能供应的10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该项目是意大利以及整个地中海地区首座建设并投运的商业化海上风电场,并网后预计每年可以满足当地近两万个家庭用电需求,在25年的使用寿命中,将减少约73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
据报道,意大利经济发展部部长贾恩卡洛·乔格蒂(Giancarlo Giorgetti)在仪式上说,这是意大利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为生产可再生和环保能源的伟大计划开辟了道路。
技术不断创新,明阳把目光聚焦更加广阔的“蓝海”。张传卫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碳经济”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明阳风机生产车间。
在明阳集团研发大楼一楼,一组建筑群模型展示出明阳总部基地雏形。
今年2月23日,在明阳集团总部基地动工仪式上,张传卫提出企业发展目标:明阳就是要在中山创办世界级企业,铸造大国重器,企业将加大创新投入和核心产业布局,奋力朝着千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和世界500强公司目标迈进。
提出这样的目标,并非偶然。多年来,明阳对国际目标市场的把握越来越精准。目前,明阳智能确定4大片区作为国际业务重点开拓区域。第一个是以越南为中心的东南亚区域;第二个是以日本和韩国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第三个是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区域;第四个是以巴西为中心的南美区域。这四大区域市场具备一个共同点,未来都有较大规模的海上风电规划。
海上工程运维部意大利塔兰托项目经理段超,是明阳开拓国际市场的“先行兵”。因开展海外项目需要,段超临危受命,扛起建设首个欧洲海上风电项目的重任。2022年2月6日,意大利塔兰托项目首台机组成功吊装,标志着中国整机厂商在欧洲市场首台海上风电机组成功扎根,也标志着地中海首台海上风电机组吊装完成。
面对严峻的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明阳涌现出一批逆行开拓者。明阳国际营销三部总经理旷晏连续480多天带领越南团队奋战一线,坚守在越南项目现场,与国内团队协同,连续拿下越南两个项目。
2021年11月,明阳中标东南亚最大的海上风电单体项目——越南金瓯375MW海上风电项目。2021年12月,明阳获得中国整机厂在日本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订单。
在明阳智能GDR于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庆祝仪式上,张传卫表示,明阳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广东走向全国,由中国走向世界,先后在美国纽交所、中国上交所、英国伦交所上市的历程证明,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决心坚定不移。“明阳模式”“明阳奇迹”的成功,是世界对中国装备制造的高度认可,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高度认可。
如今,在明阳公司周边,很难再看到拉着数十米长的风机叶片的重型卡车。就在去年,厂区内的唯一一个生产车间也已转移。一位资深员工介绍,这其实是明阳高质量发展的侧面表达。随着技术不断进步,风电机组进一步大型化,需布局在更具备物流条件的地方。即将在中山建设的总部大楼,将汇聚天下人才、集聚研发力量,实现更多创新探索。
技术推动设备驶向深蓝远海,明阳亦扬起“双碳”风帆,向更广阔的天地远航。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隋胜伟 程明盛
◆图:记者 夏升权
◆编辑:曾淑花
◆二审:蓝运良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