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同学知道,古代官宦家的住房,一般会用到哪几种颜色?”“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块水泥花砖,都用到了哪些形状?”4月11日,由市自然资源局主办的“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走进博爱小学,中山市岐城活化社为学生们带来了“中山花砖——历史建筑小课堂”。

活动在博爱小学一幢由老侨房活化改造的图书室举行。据介绍,该图书室所在建筑为一座民国时期建造的侨房,2009年被认定为中山市历史建筑。该建筑特色为天台有山花,一、二楼有挑阳台,二层有西式柱和瓶柱通花女儿墙。
“近代花砖遗存较多的是通商口岸、侨乡较密集的闽粤两地。”课堂上,中山市岐城活化社联合创始人叶凯岚在讲解中国建筑中砖的由来和分类以后,还解析了素砖到花砖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外花砖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生的“化学反应”。经过岐城活化社长时间收集,她发现中山老建筑中留存的花砖有50多种,其中既包括国外流行的几何纹、棋盘纹、格子纹,也包括中国人喜欢的云雷纹、万字纹、宝相纹等。
课堂上,学生们发现脚下踩着的花砖正是叶老师讲到的水泥花砖。这种由工业品和手工花纹融合的建筑材料在民国时期传入国内,受到归国华侨的喜爱,在中山中西合璧的侨房中多有使用。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现场用画笔画出心目中漂亮的花砖,与脚下花砖相映成趣。

活动组织方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历史建筑中为学生讲建筑课,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建筑之美,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历史文化。接下来,他们将继续优先选择在老城区有文化记忆的地方举办系列活动。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