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湾区建设,讲好中山故事!翻译名家和外媒记者为中山国际传播事业出谋划策
发布时间:2023-12-10 来源:中山+

近日,中国外文局翻译院联合中山市委宣传部共同组织了“感知活力中山”联合主题参访活动。数位国内知名翻译家和外媒记者走进中山的城乡、社区、村落和企业,深入了解中山的历史变迁和地方文化,近距离感受中山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面貌和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从对外翻译和中外交流互鉴的视角研究探讨新时代中山国际传播策略。

12月10日,新时代中山国际传播策略座谈会召开。记者 缪晓剑 摄

12月10日,新时代中山国际传播策略座谈会召开。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锐熙与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华记者阿斯加尔·穆罕默德、韩国《世界日报》驻华记者金恩智、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驻华记者佟思渡等外媒代表作深入交流。

在回应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驻华记者佟思渡关于“如何面向海外讲好中山故事”问题时,林锐熙表示,近年来,中山市不断理顺外宣工作机制,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名人资源、华侨资源,拓展外宣平台渠道,丰富外宣工作方式方法,初步构建起了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稳步提升。全省地市级首个海外传播中心充分讲述中山故事,纪录片《深中通道》登陆央视一套并亮相法国阳光国际纪录片节,以国际友人视角聚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外宣短视频《老外@中山》,总覆盖人群超2亿人次,超100万海外用户参与互动。据统计,中山市在全国地级市海外传播力排行榜上排名前列,并入选“2022年中国城市(区)国际传播示范案例”。

在回应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华记者阿斯加尔·穆罕默德等外媒代表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翻译与国际传播实践基地的积极意义”问题时,林锐熙指出,中山此次与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翻译与国际传播实践基地,是进一步加强中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山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该基地将通过“建立一套机制、建设三大平台、实施N个项目”,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大湾区国际传播高地。

座谈会上,一众翻译名家和外媒记者积极为中山国际传播事业群策群力、贡献智慧。

座谈会后,与会人员合影。来源:南方+

建议中山进一步做好“身份描述”

座谈会上,翻译名家和外媒记者代表们都表达了对中山这座城市的美好印象。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翻译家刘和平。记者 缪晓剑 摄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翻译家刘和平肯定了中山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重视国际传播的态度,并建议中山在国际传播中做好身份描述。她表示,国外很多城市的形象是点对点、事对事、物对物的具化理解,比如提到波尔多就是红酒。中山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我到底是谁”,进一步聚焦城市的核心品牌,形成较高的辨识度,会更有利于国际传播。身份定位完成后,还要考虑塑造形象、加强传播等问题。“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资源一鼓囊都推开,到底以什么作为抓手?”刘和平认为,孙中山先生肯定是对外传播的一个切入口,但怎么切入?这是有关部门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国际会议资深同传译员董建群。记者 缪晓剑 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国际会议资深同传译员董建群指出,要真正实现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是要用内容、元素、数据说话的。“中山一路走到今天,有历史的厚重力、沉淀力,也有新时代的科技力、发展力,在很多方面都有巨大潜能。”董建群还以小榄菊花为例指出,菊花的风格风貌反映了中山人的坚强的意志,菊花的生命力则反映出中山未来的活力

打造翻译和国际传播人才“蓄水池”

在新时代背景下,翻译能力建设和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据了解,从全国范围看,高层次翻译人才的缺口较大,中译外的高端人才依然青黄不接,甚至后继乏人。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记者 缪晓剑 摄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在会议致辞中提出,要充分意识到人才培养对于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要性,外宣外事部门、高等院校、翻译和国际传播实践单位应充分利用基地的机制,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共同培养人才。要坚持应用导向,积极搭建实习、实践和实训平台,使人才培养准确了解并对接产业需求、行业需求、国家需求,在实践历练中逐渐长成为高端人才或者行业领军人才,成为国家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翻译家刘和平就中山情况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一是选拔人才,并把他们送到一些学校、部门培养,然后上岗;二是定向培养,在年轻人中选择有志于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的人,送到相关学校和专业,毕业后定向返回服务中山;三是应需培养,比如中山市马上要做一个非常大的对外宣传项目,可以选择相关人进入项目,并对他们进行即时即地的专业培训。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华记者阿斯加尔·穆罕默德。记者 缪晓剑 摄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华记者阿斯加尔·穆罕默德还建议中山为外国学生提供奖学金,让他们来留学,或者为外国专业人才提供实习机会,让更多外国人有机会来中山学习、居住和工作。同时,也鼓励本土人才出去走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视野和国际传播的能力。

建议与国际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立足国际媒体的视角,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华记者阿斯加尔·穆罕默德、韩国《世界日报》驻华记者金恩智、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驻华记者佟思渡等都提到关于加强国际媒体间合作的建议。

阿斯加尔·穆罕默德表示,中山可以邀请知名的外国媒体记者亲自到中山,来感受中山的发展成果和文化底蕴。同时,还可以和一些外国的知名媒体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在外国媒体平台上发布中山的最新动态,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山故事。与此同时,也可以加强跟国际组织的合作,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开展一些项目提升中山市的国际形象,例如邀请一些国际专家来中山进行学术交流或技术交流,依托他们的资源提升中山市在国际学术圈的形象和影响力。

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驻华记者佟思渡。记者 缪晓剑 摄

参观中山市博物馆的经历,令佟思渡印象深刻。他由衷建议博物馆网站可以提供英文选项,“对外国人来说,我们不懂中文,我们想了解中山,但不能亲自来这里参观,也可以通过英文网站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佟思渡认为,中山是一座兼具古韵和今风的城市,小到一根针,大到跟航空事业相关的产品,中山都能兼容并包。“希望以后有更多外国记者来到中山,我们通过不同平台、语种向世界传播中山的故事。”佟思渡说。


编辑  张英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