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会“化缘”......中山竹苑社区党委书记吴锡良乐当群众“知心人”,获评第十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2024-03-05 中山+

视频拍摄:黄艺杰 视频剪辑:林子晴

“书记好呀!”“书记,你又来啦!”“书记,吃饭了吗?”走在路上时、抵达香山长者饭堂时、走访老旧小区时,不时就有群众热情地向中山市东区街道竹苑社区党委书记吴锡良打招呼,他也乐呵呵地回应着,气氛十分融洽。这是吴锡良多年来坚持弘扬雷锋精神,始终用心用情做群众“知心人”“贴心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为群众办实事,群众给予他的认可与肯定。在3月5日公布的第十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上,吴锡良榜上有名。

吴锡良多年来坚持弘扬雷锋精神,始终用心用情做群众“知心人”“贴心人”。记者 黄艺杰 摄

推动“微更新”
换来居民“大幸福”

松苑街、松苑横街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是2023年度中山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之一。整个小区改造从进场施工到竣工,用时仅4个月。“竹苑速度”的背后,是吴锡良做的有用功。

2022年年底,吴锡良到竹苑社区履新,便马不停蹄地着手推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他清晰认识到,老旧小区怎样改、改成什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当市、东区街道制定好改造方案后,他首先带着这个方案走进了群众当中,“我们前后开了不下于10场介绍会,向群众介绍方案可行性,同时也聆听群众想要怎么改,采纳合理的意见建议。”吴锡良说。

2022年年底,吴锡良到竹苑社区履新,便马不停蹄地着手推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记者 黄艺杰 摄

为了确保松苑街、松苑横街小区改成群众满意的样子,吴锡良还牵头成立老旧小区改造临时党支部,组建老旧小区改造突击队,搭建“网格员+楼栋长”共建共治平台,组织大家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和征求意见,并聘请数位热心群众担任监督员,全程监督项目施工。各方力量的加入,让群众的诉求更快得到回应,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吴锡良还同步推动着竹苑社区其余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行。

如今,走进东区街道松苑街、松苑横街小区,崭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老旧破损的水泥路被清爽整洁的沥青路面取而代之,楼栋外立面干净如新、空调机位整齐排列;原横七竖八的“三线”,绝大部分已埋入地下,留在天际线的也整齐有序;小区启用智慧停车设施,合理规划停车空间,新增汽车充电桩;每家每户完成燃气入户,整个小区完成雨污管道改造;建设“近邻议事厅”、“衣”心“衣”意裁缝店、儿童乐园等一批便民服务和休闲娱乐空间……每一处改变,都藏着吴锡良的用心、用情、用力。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众口难调的工作。吴锡良不仅干成了,还干好了,吸引各镇街纷纷前来“取经”。但其实,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吴锡良说,虽然大部分群众都十分支持改造,但也总有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反馈的不合理意见建议也不少,甚至部分群众对施工细节不满意的还会投诉、谩骂。面对种种困难,吴锡良深感压力,但从未退缩,反而每天带着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去一件件耐心解决,“看着现在这么漂亮,群众有归属感,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建设“小饭堂”
做好老人“大健康”

松苑街、松苑横街小区出来拐个弯,便到了位于金龙横街和松苑街交会路口的竹苑社区香山长者饭堂。每到饭点,前来这里用餐的老人就络绎不绝。“目前,平均每天中午都有200多位老人来吃饭,晚上也有100多位。”吴锡良说。

在社区内建设“香山长者饭堂”的想法,来自于吴锡良平日的走访调研。“不少群众跟我反映,哪个镇街、哪个社区有长者饭堂,问我们社区能不能也办一个。”吴锡良说,竹苑社区老年人占比较高,占常住人口的23%。因此他就谋划推动养老服务恒常化、精细化,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便民生活圈”。

位于金龙横街和松苑街交会路口的竹苑社区香山长者饭堂。记者 黄艺杰 摄

去年11月16日,竹苑社区香山长者饭堂正式启用。“我们实行‘政府扶持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社会资助一点、老人拿出一点’四个一模式,老人只需要支付6元就能吃到一荤一素一汤的营养餐,两荤一素一汤也只需要10元。”吴锡良透露,长者饭堂一启用,饭点总是排满了前来用餐的老人,看到此情此景的他又提出为老人分组,实行错峰用餐。考虑到部分老人出行不便,他还动员热心志愿者送餐上门。

楼下建长者饭堂,楼上建康体服务中心,这是吴锡良前往上海、深圳等地学习到的经验。“我希望老人来到这里不仅仅能吃饭,还能有一些活动。目前,康体服务中心能做康健和理疗,价格比外面便宜不少。”吴锡良说。为便于老人安全出行,吴锡良还特意安排在楼梯处安装了扶手电梯。

“我想为老人家多做点事,但要做好养老服务,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居家养老包括心理咨询、生活陪伴、智慧响应等各个方面,我希望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去运作,将来还要大力去推动完善才行。”吴锡良说。

时刻“守初心”
奉献党员“大情怀”

上大学时,吴锡良就入了党,“为人民服务”便一直刻在他心里。2005年,他选择一头扎进最基层的社区工作。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需求后,看到群众满意的笑脸,自豪感溢满了吴锡良内心,“这种荣誉感千金难换,让我更喜欢和群众交流了。我还经常跟同事说,不要老待在办公室,要多出去走走、多和群众交流,才能更好了解群众需求。”吴锡良说。

竹苑社区设立“衣”心“衣”意裁缝店,群众可以到这里来免费修补衣服。记者 黄艺杰 摄

社区的工作内容大多都是细碎的,但吴锡良却乐在其中,“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动力”。19年间,吴锡良辗转了4个社区工作。在他看来,群众的事情无大小,只有了解群众,才能更好帮助群众。每到一个社区,他都通过实地走访、主动拜访、工作座谈等方式将辖区各类工作和情况熟稔于心。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深知此理的吴锡良十分注重队伍建设,他隔段时间就会和社区里的同事谈心谈话,了解大家的工作动向和新思路、新想法,鼓励大家团结奋进。在创新推出“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时,他还充分整合市直机关单位党组织、社区驻点团队、街道部门、“两新”组织党组织、共建单位等,搭建起汇聚“智、才、力”的平台。目前,该项目已为群众办好空置地平整、老旧线路改装、屋顶防水修补等“微心愿”。

“在我工作岗位上力所能及的,或者是能够帮助群众的、群众需求很大的,我一定要做、会做。”吴锡良说,做群众工作难,但如果把群众的事情办好了,有群众支持开展工作,做群众工作就不难。除了开会、接待等必要的公务外,在吴锡良的办公室几乎都找不到他,他没事就会到社区走走看看、或是外出学习经验。

“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不断完善长者饭堂的机制,特别是在长者饭堂的基础上推行更多居家养老服务。还计划盘活辖区党群服务站,让每个站都独具特色,且形成常态化的活动机制,更聚人气、更实用。”吴锡良说,目前,竹苑社区的共建单位已有58个,他计划再挖更多资源,链接更多共建单位为群众服务。他笑着说,“我就是‘和尚’去化缘。”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慧

记者 江慎诺
责任编辑:新闻编辑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新浪微博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