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安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分昼夜穿行在各类刑事案件的案发现场,寻找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让冰冷沉默的物证“开口说话”,最终锁定真凶……他们就是公安队伍的幕后英雄——刑事技术民警。
在中山,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刑事技术所副所长张雷,就是这样一位幕后英雄。自2003年8月加入公安队伍、专职刑事技术工作以来,张雷就一直奋战在刑事技术检验的前沿阵地,累计勘查重特大案件500多起,检验各类物证数以万计。此外,他还将自己20多年的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编制勘查标准和课件,培训基层技术员和一线民警1500多人次,为我市刑事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第十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张雷榜上有名。

“韧”字当头,在工作实战练就“真本领”
见到张雷时,是3月5日下午,在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张雷一身“藏青蓝”,表情温和的正和同事们分享着自己工作中的“新发现”,而在此前,他已接连加班了好几天。
事实上,作为一名刑侦警察,有案件或任务时熬夜加班已是大家的工作常态,为了应对突发案件,大家车里也都会准备好制服和勘查用的物品,以便随时赶赴案发现场……
“有些案件里的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很强,给我们勘查取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多坚持多努力一点,案件就会有所突破。”张雷告诉记者,刑事技术是一项艰苦、单调、繁重的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必须沉心静气才能做好的工作,但正是这份工作,能真正帮助办案刑警及时发现真相,加快破案进度。
让证据开口“说话”,让罪恶无处遁形……多年来,张雷穿梭于各类案件现场、刑事技术实验室,凭借自己对业务孜孜以求的“韧”劲,收获上级公安机关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据统计,在刑事技术岗位21年来,张雷累计勘查重特大案件500多起,检验各类物证数以万计。其间,他曾带领全市26名刑事技术员赴汕尾市开展“破冰”行动,随冲锋队员一起深入“虎穴”破门取证,统筹指导现场勘查材料制作,所有文书材料均为诉讼所用,圆满完成这场轰动全国的行动任务;在某次特大火案的现场勘查中,冒着坍塌的危险连续多日夜以继日勘查取证,在废墟中扒出关键物证为案件定性,为侦查破案提供有力支持……
“把工作当成信仰,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定前行。”在张雷看来,能在一些没有头绪的案件中,通过现场勘查工作的持续开展,逐渐将谜团抽丝剥茧,直到真相水落石出,就是他的从警价值、信念追求和人生意义。
勇于创新,努力推动刑事技术发展再上新台阶
21年的从警经历,让张雷亲眼见证了我市刑事技术的发展。“一是刑事技术规范化建设,让技术发展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二则是信息化应用,让刑事技术再次飞跃和转型。”张雷告诉记者,这两次重大突破,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学习、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与创新应用,才能把工作经验转化成系统工具,让打击犯罪的拳头更有力度。”

事实上,多年来,张雷一直坚持在刑事技术领域钻研、探索、创新,针对我市刑事技术各时期所面临的问题,他先后编制了《现场勘查常识》《中山市公安局室内命案现场实地勘验检查工作指引》《现场勘查记录制作规范》《现勘系统的信息录入与应用》和《大空间熏显系统的应用》等标准和课件,为全市刑事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刑事技术工作信息化应用方面,为缓解技术员们的工作压力,张雷带头从基层实际需求出发,主持开发的“刑事技术智能检测系统V1.0”,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作为负责人申报广东省公安厅“双十计划”攻关项目“刑事技术智能一体化工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其中的融合质检、智能云存储等模块均为业内首创。
为解决腐败检材的防污染和高效检验,他还在法医解剖中心自主研发设计了一间“腐败检材熏显室”,通过熏显间导流风扇、加湿加热设备、排风系统等实现了对腐败检材大批量同步检验,在操作间通过观察窗控制熏显循环设备,已在多宗重特大案件的物证检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工作能力突出,张雷也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10次,获评“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全国现勘系统优秀教员”“广东省技术能手”“广东省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全省现勘系统建设与应用先进个人”“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