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模工匠① | 中山新高5G小组:破解多项“卡脖子”难题
发布时间:2024-05-01 来源:中山+

 开栏语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心怀责任与使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中造就伟大,在奋斗中成就辉煌……“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集中展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光辉形象和优秀事迹,即日起,中山日报和中山+推出“致敬劳模工匠”专栏,向全社会讲述劳模故事,展示劳模风采,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戴着黑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前不久,在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代表记者见面会上,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奖集体代表、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5G高频柔性覆铜板产业化攻关小组(以下简称“中山新高5G小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徐莎与记者一行见面。

中山新高5G小组。受访者供图

她说,中山新高5G小组能获得今天的荣誉,离不开全组12个人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公司对他们的培养和支持。未来,他们将继续坚持技术创新,解决更多电子信息材料“卡脖子”问题,加速实现5G高频材料多元化进程。

团结协作,攻克技术难题

说起中山新高5G小组的由来,还得追溯到2019年。那时,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瞄准5G材料发展趋势,积极开展5G柔性覆铜板的研制开发,并在2021年投资了8000余万元建设了国内第一条5G高频材料专用高温等均压双钢带压机生产线。

中山新高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资料图片)记者 易承乐 摄

德国工程师在安装完设备后,不能继续进行现场指导。面对全新、陌生的德国生产设备,公司组建了由研发、工艺、生产等12位博士、硕士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5G高频柔性覆铜板产业化攻关小组,团队成员涵盖材料、机械、化学等专业,核心成员工作经验在10年以上。针对在5G高频柔性覆铜板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项攻关。

徐莎是研发部副经理,在柔性覆铜板行业产品研制开发深耕近15年,在5G柔性覆铜板攻关小组担任技术主要负责人。

据她介绍,由于该设备是国内引进的第一台设备,技术经验完全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掌握设备操作和维护的过程十分艰难,许多参数调试及异常处理都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因此,攻关小组需要从零开始,不断探究创新。

攻关小组成员操作调试生产设备。受访者供图

徐莎告诉记者,技术攻关的整个过程让她特别难忘。小组成员秉持“齐心协力、吃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大家经常一起加班加点查资料、研究调试新设备,与德国工程师线上沟通,在办公室和厂房之间,常常看到他们专注而忙碌的身影。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山新高成功掌握了国内第一条5G高频材料专用生产设备高温等均压双钢带压机操作、维修技术、设备应用技术,实现了改性聚酰亚胺基(MPI)、液晶聚合物基(LCP)、聚四氟乙烯基(PTFE)高频材料及叠层高频材料量产,产品性能可与进口高频柔性覆铜板材料性能相媲美,可满足国内5G高频材料多元化需求。

自主创新,解决进口备品备件被垄断难题

事实上,在攻克技术难题、熟练掌握高温等均压双钢带压机操作的过程中,中山新高5G小组也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努力解决进口备品备件被垄断的难题。

高温等均压双钢带压机上的核心部件——大尺寸耐高温橡胶密封圈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极易老化失效,从德国进口价格高,并且采购周期长,对5G高频材料产业化工作极其不利。为此,中山新高5G小组先后前往中国科学院、高校以及企业进行调研,并与他们联合攻关近一年,成功研发出密封功能、使用寿命与进口产品相当,价格仅为其四十分之一的耐高温橡胶密封圈。

高温等均压双钢带压机正常使用时需要的高温压力介质油目前也需从德国进口,价格昂贵,还容易因密封失效而出现泄露,从而污染工作环境。中山新高5G小组携手科研院校共同攻关,自主开发了一种高温压力介质油的净化回收工艺,实现了污染油的净化回收再利用。回收率超过90%,节省费用近40万元。

“未来,我们也将持续提升系列高频材料核心竞争力,推动5G高频材料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徐莎说。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陈慧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