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后到底有没有分类收运?后端又是怎么样进行处理?这是不少市民一直关注的问题。
5月21日,由中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中山日报社承办的垃圾分类体验官 · 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民监督“零”距离直播活动中,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物业代表等18位垃圾分类体验官,走进位于中山市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以下简称“南部基地”)的中山市朗坤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厨余垃圾处理全过程。

设备、机制更新
让中山厨余垃圾收运处理量攀升
在中山市朗坤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一楼,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全市厨余垃圾收运实时情况,收运路线、收运数量、镇街收运量排名等一目了然。

“厨余垃圾与其他种类的垃圾是分开收运的。”市城管和执法局垃圾分类管理科工作人员李海华介绍,各镇街正逐步完善厨余垃圾收运硬件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升级改造厨余垃圾转运站,配足配齐厨余垃圾密闭运输车辆。目前,全市共配备112台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辆,覆盖超2000个点位。
此外,为激发镇街生活垃圾分类“新动力”,中山于2023年印发施行《中山市镇街厨余垃圾处置费价格调控机制实施细则》,根据“镇街厨余垃圾分得越多,处理费单价越便宜;镇街厨余垃圾分得越少,处理费单价越贵”的原则进行差异化收费。“设备的升级、机制的出台,让中山的厨余垃圾收运处理量从2022年的225吨/日提升到2023年的超700吨/日。”李海华说。
体验官建议:
加强宣传,提升市民垃圾分类意识
单独收运的厨余垃圾,每天由专用运输车送到南部基地的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进行处理。该项目的有机垃圾处理能力达1004吨/日。
“现在每天大概有700多吨的厨余垃圾运输到这里。”中山市朗坤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政顺说,这些收运来的厨余垃圾,首先通过自动化厨余垃圾分类装置进行预处理,剔除杂质,随后在资源再生中心项目中转化为清洁电能、沼气、生物柴油等清洁能源和绿色有机肥原料等资源化产品。
看完处理过程后,市人大代表王光培对厨余垃圾的产生、分类、运输和处理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改变了以往我对垃圾分类‘先分后混’的印象,尤其是后端的垃圾自动分类装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今年两会期间,王光培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他认为,尽管后端有自动分类装置,但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仍需加强,建议相关部门连同属地居委、村委、小区物业等加强宣传与管理工作,并继续完善前端垃圾分类基础设施。
市政协委员梁红辉一直十分关注生活垃圾处理与无害化处理方面,今年也提交了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提案。她表示,中山的厨余垃圾处理从收运到处理到资源再生,形成较为科学且完善的闭环。“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宣传。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了60%左右,如果大家能实实在在地做好厨余垃圾分类,将会减轻不少处理负担,提升整体的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