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大信学校:民乐启蒙 浸润童心丨民乐进校园
近日,在中山市大信学校体育馆内,热烈明快、温婉优雅的民乐合奏声交替传出,该校民族乐团的50多名成员,正在为学校即将到来的“六一”展演活动进行排练。“我们选取《权御天下》和《雨碎江南》两首风格差异较大的作品作为表演节目,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民乐之美。” 该校音乐科组长、校民族乐团负责人刘雪映表示。
大信学校自2017年开展“民乐进校园”活动以来,通过聘请民乐专业老师、成立民族乐团、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定期开展民乐专场音乐会、研发校本教材《走进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等一系列举措,让民乐教育成为该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一大特色亮点。2018年,该校获评广东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并于2021年入选为中山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验校,学校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注重民乐教育启蒙工作
大信学校民族乐团成立于2017年9月。“那年我刚到校任职,从最初只有20多人的校古筝队到现在拥有10种乐器、100多人的民族乐团,这是学校重视民乐教育的发展成果。” 刘雪映介绍。
为广泛普及民乐教育,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学校都会大力组织民乐兴趣班招生工作,动员家长们支持孩子学习一门民乐乐器。同时,学校通过制作《认识中国民族乐器》系列视频、定期在学校红领巾电视台播放民乐节目等方式,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民乐文化的启蒙熏陶。

去年10月,大信学校《认识中国民族乐器》系列视频推出,迄今共推出四期内容,由民族乐团教师团队与乐团成员共同制作而成。考虑到视频的受众为学生,乐器讲解和演奏部分大多由乐团成员完成,以此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民乐的热情。 “不少家长跟我们反馈,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看完民乐节目,回家后提出了加入民乐团的意向。” 刘雪映告诉记者。
打造校园民乐人才梯队
五年级的梁雅琪是校民族乐团的成员之一,她从二年级便开始学习琵琶弹奏。“我最初想加入乐团的古筝部,但在面试后,老师根据音乐节奏感、手指灵活度等测试结果,认为我更适合学习琵琶。” 梁雅琪说。

据悉,为了确保民族乐团水平和队伍稳定,提前预备补充“新鲜血液”以防断层,学校建立起学生民乐演奏的人才梯队,每年九月组织开展民乐团招生工作,并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各乐器指导老师根据实际条件录用进行分层教学。
乐团分为扬琴、竹笛、琵琶、古筝、打击乐等十个声部,并分成基础班和表演班开展教学。“由于不少学生都是由零基础开始学习,他们需要经过一至两年的初级技巧和演奏培训,再由老师综合考虑后吸纳进表演班。” 刘雪映介绍,在学校课后服务安排里,周一周二为基础班培训,周三周四则是表演班训练,每周的上课时长至少2小时。
为进一步提升民乐特色教学工作,学校曾邀请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中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李复斌教授到校指导。同时,学校民乐教育设施设备齐全,配备了6间独立教学课室,以及200多平方米的大排练厅。
让民乐流淌进校园“每一处”
民乐教育在大信学校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同时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举办民乐专场音乐会、学期期末总结展演、提供搭建展示平台等系列特色活动和措施,让全体师生和家长们“认识民乐、了解民乐、体验民乐”,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和自信。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学校组织民族乐团参加校内外演出及比赛,并在省市级比赛中屡创佳绩。2023年9月,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2023年全省中小学广东地方音乐交流展示活动”获二等奖;2023年12月,参加了金色大地音乐会——中山市民族器乐进校园专场音乐会。

“推进民乐进校园这一项目,是学校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大信学校教导处副主任邱雄兵表示,对于民乐进校园的未来发展,学校期望能在现有基础上壮大民乐教师团队,改善提升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将校本教材《走进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在全校广泛推广;将民乐巧妙融入各学科课堂,通过将民族文化知识体系、器乐技能培养、学习过程与方法分别进行细化,引导学生不同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学习方式。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