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进一步推进中山法治文化建设提质增效,转全民守法普法制度优势为社会治理效能,中山市立足本土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探索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持续推动法治建设新突破,助力中山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
挖掘红色法治文化资源
将红色法治文化建设列入《中山市2024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关于中山法治文化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方案(2024-2026年)》中统筹推进,充分挖掘杨殷故居、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中山86处红色革命遗址法治基因,积极探索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路径,打造红色研学线路。

杨殷故居
建设南朗、五桂山、三乡“红色+传统”“四点一线”法治文化集聚区,推动中山优秀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八五”普法以来,杨殷故居接纳729万人次参观学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接纳12.7万人次参观学习,红色革命老区南桥村接纳138万人次参观学习,让法治精神在访客心中生根发芽。
创建红色法治文化品牌阵地
坚持示范引领,分批分类推进,巩固优化整合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等平台载体,探索打造红色法治文化阵地景观集群。神湾镇利用枕头角村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融合党建、法治元素,打造了一条长10米的法治文化长廊,建造了一个“家门口”的法治文化新阵地。小榄镇高沙社区作为革命老区,打造富含红色元素的高沙人民会堂和红色“文旅一条街”。九洲基社区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阵地”,设置“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板块”等,以板报、漫画、烙画等形式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宪法和民法典等多部法律法规。
中山移动公司红色文化体验基地运用新兴技术推进“智慧党建”建设,建成了集党、政、军,家(中山)、国、企等内容为一体,可看、可讲、可参与的党建信息化展厅,并在其基础上筹建“市级法治化营商环境5G普法阵地”,进一步营造“红色+法治”文化氛围。
探索“红色文化+基层治理”工作模式
将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实践,创新基层依法治理。
板芙镇里溪村打造红色法律大讲堂,推动法治文化与当地红色文化进一步融合,以支部带动党员、让党员带动群众,提升全民法治宣传教育知晓率和普及率,并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三角镇探索“老兵宣讲+红色资源”,以镇(街)老兵宣讲驿站为依托,整合红色阵地、红色故事等资源,推行“送讲入户”老兵微讲堂。选聘一批优秀老兵宣讲员担任“法律明白人”,参与普法宣传和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为群众第一时间宣送政策、第一时间解疑释惑、第一时间疏导情绪,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2宗。
阜沙镇牛角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红色法治阵地,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八五”普法以来,共开展法治宣传71场次。
阜沙镇牛角村
创作红色法治宣传作品
积极推动法治文化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搭台”,法治“唱戏”,鼓励创作一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中山风格的精品力作,让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法治教育,促进基层法治文化创新发展。
如中山本土原创戏曲作品《木棉花开忆杨殷》,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杨殷投身革命的光辉一生,并在2024年中山市“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场活动上进行表演。
小榄镇将咸水歌与法治文化融合,创作法治《咸水歌》,以非遗文化普法品牌,传播法治理念,促进平安建设,弘扬宪法精神,讴歌法治力量,夯实“一镇街一品牌”普法宣传教育。

火炬开发区“风起国潮 非遗焕新”2024年非遗文化宣传月启动仪式暨“大环华佗信俗”民俗文化巡游活动,在大环东卡公园隆重举行,民法典在此邂逅了一场“非遗+民俗”盛宴。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