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丽家庭:爱在传承中绽放,文明家风熠熠生辉|中山文明家庭风采
发布时间:2024-02-02 来源:中山+

“姐姐,你好,请用茶!”2月1日下午3点,记者刚踏进杨亚丽温馨的小家,她10岁的儿子李研立马端上一杯热茶,并用他那稚嫩的声音热情地打招呼。作为2023年中山市文明家庭,杨亚丽家庭是由夫妻俩、婆婆和儿子组成的四口之家。多年来,他们家庭尊老爱老、和谐美满,每位家庭成员都用自己实际行动让爱传递,将幸福变得具象化。也因为他们和蔼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性,在邻里间树立了好榜样。

“以心换心”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里干净整洁,收拾得井井有条。桌子一角,放着一家四口的大合照。“看,这是我婆婆,她前几天回老家探亲去了。”指着大合照,杨亚丽打开了话匣子。从2014年开始,杨亚丽的婆婆陈日好,已经与他们一起居住好多年了。

“都说婆媳矛盾是千古难题,但我们家很和谐,没有任何婆媳矛盾。”杨亚丽平自豪地说,婆婆非常有边界,从不干涉小两口的生活,反而像疼爱女儿一样疼爱她,大家一起生活,很开心。

幸福的四口之家。受访者供图

“和谐家庭氛围是一个幸福家庭的前提。”杨亚丽坦言,特别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平衡好与婆婆的关系尤其重要,直接关系着整个家庭的幸福程度。如何处理好双方关系,杨亚丽的绝招是“以心换心”。时间来到10年前,刚生产完的杨亚丽身体非常虚弱,家住在一楼的陈日好,虽然当时身体虽然不大好,但是仍然坚持每天煮好三餐,送到杨亚丽居住的5楼,同时尽最大可能帮助她护理伤口、清洗衣物,以及照顾尚未满月的孩子。

除了月子期间的照顾,每次陈日好出门游玩,也会给家里所有人携带礼物。日常夫妻双方工作忙碌,陈日好也会做好饭菜等待他们一起用餐。这一系列事情,杨亚丽都看在眼里,心里也暗暗承诺,要“以心换心”,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婆婆。

去年,杨亚丽的婆婆生病在广州住院,她也特地请假前去照顾,日常出去游玩,也会挂念着婆婆,为其带一些小礼品。杨亚丽笑着说,“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以后就算婆婆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我们也让她放宽心,会一直在身边照顾她。”

儿子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书,老公伏在桌前认真工作。除了婆媳关系之外,杨亚丽家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也很和谐。杨亚丽认为夫妻关系应该大于亲子关系,只有快乐和谐的家庭才能养出积极阳光的孩子。“我们没有七年之痒,就算结婚11年了,我们出门还手牵手。”杨亚丽说,丈夫比她年长很会照顾她,平时照顾孩子也以身作则,让孩子有很好的阅读习惯。

一代代爱的传承与延续

除了婆婆的身份之外,陈日好还曾获得2013—2014年度“中山好人”和“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同时她也是一名老党员。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周一和周二,陈日好都会准时出现在彩虹社区老年人活动室。自退休后,陈日好就在社区组织并创立了彩虹社区夕阳红合唱队,日常她承担起“教练”的角色,带领着大家练习唱歌。为了更好地辅导合唱队,陈日好还自费2100元买了雅马哈电子琴,并报名参加老干大学学习电子琴一年。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合唱队不仅为彩虹社区居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歌唱表演,还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受访者供图

陈日好还一直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经常深入社区、学校,深入到家长和青少年中间,全面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主动等相关部门人员座谈,共同探讨有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氛围下,杨亚丽也决定换个赛道——由幼儿园教师转为特殊教育,并在去年开始了相关课程学习。“相比普通孩子,特殊儿童更需要专业照顾。”杨亚丽说,她希望通过专业知识为特殊孩子孩子带去帮助,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年,杨亚丽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现在,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们一家人也会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李研,性格也十分开朗,他总能在电梯里主动向邻居问好,在学校里也乐于帮助同学。“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周围的邻居,都对我儿子赞不绝口。”杨亚丽满脸自豪地说,文明家庭的含义也许就是这样,无论是对内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还是对外传递正能量、践行社会责任,都是家人之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与奉献的真谛。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