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也需关怀:如何识别和应对共情疲劳?
发布时间:2024-08-19 来源: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在救死扶伤的征途上,医师们被誉为“医者仁心”,他们以“白衣天使”的形象,承载着“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这些赞誉不仅是对医师们职业操守的认可,也是对他们守护生命不渝的肯定。然而,医师作为普通人,同样面临着力不从心的挑战。当他们肩负着沉重的角色期待时,可能会遭遇“共情疲劳”的困扰,这不仅威胁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对医患关系和医疗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共情疲劳,这一概念描述了救助者在面对他人创伤时所经历的间接心理创伤。它源于对创伤性应激的间接接触和共情反应,表现为类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共情能力的减退以及职业倦怠的加剧。

影响共情疲劳的因素

影响共情疲劳的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

长时间面对患者的创伤情景;
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需要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已婚医师;
中级职称医师,肩负多重任务;
长期从事医疗工作;
对工作状态的不满等。

特别是长时间的工作,可能会压缩医师的心理恢复空间,降低他们对共情疲劳的抵抗力,从而增加其发生的风险。

早识别:共情疲劳的表现及影响

生理上:持续的疲劳、睡眠障碍、恶梦、头痛、心慌等;

情感上:焦虑、易怒、同情心或共情能力的缺失;

认知上:侵入性思维、注意力难以集中、决策能力下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怀疑;

工作上:效率降低、计划不周、沟通障碍、缺勤甚至离职;

日常生活:满意度下降、动力缺失、亲密感降低、情感疏离,人际关系受损。

早干预:共情疲劳的应对策略

1.接纳自己的局限,专注于提供专业的救治;

2.实施自我关怀,确保休息时间,明确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寻找放松的方式;

3.学习情绪管理和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冥想、正念等,以缓解应激反应;

4.寻求支持,与亲友、同事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在这条“医”路上,
我们感激每一位医师的付出。
愿你们在卸下重担后,
能够好好地爱自己。


编辑  陈彦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