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东香山粤剧团、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联合创排演出的原创新编粤剧《白门柳·董小宛》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精彩开演,这是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及刘斯奋艺文生涯七十年系列活动之一。

在正式开演前,原著作者刘斯奋向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及有关单位赠送《蝠堂诗品》丛书新书。
匠心之作,演绎时代传奇
“乐土人间何处觅,唯愿留梦盼清平……” 满枝繁花的梅花树下,董小宛与冒襄相依而坐,典雅的古琴声从冒襄指尖潺潺流出,和着古琴,董小宛轻轻吟唱《梅花赋》寄托心意。烟雾从舞台流过,大雪纷飞,一曲音落,灯光渐暗,声声人生成幻梦,观众的思绪深深沉浸其中。随即掌声雷动,喝彩声经久不息,观众纷纷冲台上演员竖起大拇指。

董小宛的扮演者黄嘉裕翻阅了很多关于董小宛的历史材料以揣摩人物,思考如何演好角色。在她看来,董小宛既温柔似水,又性格坚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性角色。“为了让最终效果无限趋于完美,这部剧经历了很多版的打磨修改,光记词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去克服。”黄嘉裕分享说,“《白门柳·董小宛》是中山重点打造的粤剧精品,我们到广州演出,说明中山在文艺创作方面很有成效,希望未来中山能有更多好的粤剧,我们能去更多地方演出。”
粤剧《白门柳·董小宛》是在中山籍著名作家刘斯奋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的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讲述明清易代之际,主人公董小宛与复社名士冒襄在乱世中相濡以沫、共同进退的动人故事,突破了传统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在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悲怆交响中,激荡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气节感。同时通过道具“古琴”匠心独运的处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彰显中华五千年从未间断绵延文脉的深厚底蕴。
此外,该剧还在舞美、音乐唱腔以及造型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大胆起用了一些其他戏曲中鲜有出现的元素,再结合传统元素来塑造人物和烘托氛围。比如用古琴曲取代传统的古筝曲,参考中国工笔画的素材,将花鸟山石等融入服装设计,通过梅花造景等装饰细节营造古朴典雅的氛围和诗情画意的境界。

“我非常高兴能看到这么感人又有文采的戏,两位主角细腻地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情感,他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很欣慰我们粤剧能够后继有人,希望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将粤剧弘扬、发展。”观演结束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粤剧)传承人小神鹰激动地说道。
有力推动,促进粤剧繁荣发展
自2018年开始谋划构思,2020年进入实质创作,《白门柳·董小宛》邀请著名粤剧粤曲创作人陈锦荣担任粤剧改编,中国戏曲表演界“终身成就奖”得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周龙担任总导演,广东香山粤剧团的正印花旦黄嘉裕担纲饰演主角董小宛,将历史名著与岭南传统戏曲形式相结合,重新编创和演绎,打造成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新编粤剧。
刘斯奋也对该剧给予了极高评价:“这部剧其实已经打磨了多年。它最大的优点是青春化,很抒情、很优美、很写意,无论是之前看过粤剧的,还是没有看过粤剧的,一看都会喜欢上。它也俘获了很多年轻人的心,这是它鲜明的特色。”

今年是粤剧入选世界非遗十五周年。2009年9月,粤剧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启了粤剧传承、保护、发展的新篇章。15年来,粤剧作为粤港澳三地重要的文化符号,得到了三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强有力保护,在政策扶持、重点工程推进、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人文湾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白门柳·董小宛》被列入中山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是中山传播香山文化,推动“文化兴城”建设,促进粤剧艺术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2023年,该剧代表中山市参加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荣获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三等奖。今年,该剧被列入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及刘斯奋艺文生涯七十年系列活动之一进行公演。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