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超级平台”如何产出“超级成果”?丨理论周刊·圆桌
发布时间:2025-03-03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日报3月3日A04版

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到,要坚持向“高”攀登,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好重大科技专项,让“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重点推动深中产业、创新一体化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借力知名院校、科技平台和人才资源,赋能中山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近年来,中山建有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台,同时与港深科研平台加速对接。今年全市将加快市级实验体系打造,建设一批共性中试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中山如何用好这些“超级平台”力促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了相关专家进行研讨。

王聪

科技平台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更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剂”

王聪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科技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正在成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呈现发展新图景。

一、从“0”到“1”,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被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2024年8月,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同年9月,《中山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认定管理试行办法》出台,并遴选认定了首批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及培育单位。

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过程,是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作为中山市化妆品质量提升与产业发展中试平台依托单位,被赋予聚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使命。目前,该平台已配备研究实验室1个,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和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投用科研仪器设备200余台/套,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配方研发、工艺升级、品牌运营、展销服务、OEM/ODM推介的一站式服务,不断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二、从“1”到“100”,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跨越。科技创新将对产业生态、商业模式和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刻重塑。从创新到普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离不开科技平台的精准赋能。科技平台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更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剂”。比如,由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牵头,联手在中山落地的海尔生物国际细胞库,在表观遗传学、皮肤生理学、再生医学、化妆品人体功效评价等多重科研背景下,双方共建了细胞再生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中心,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产业化。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平台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化妆品质量提升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王保森

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出发
科技支撑“湾区光谷”建设

王保森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和长春理工大学共建,于2021年3月28日正式落户火炬开发区,是中山市首个高精尖领域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研究院围绕人才引育、服务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导向,致力于把研究院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引育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基地、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基地,科技支撑“湾区光谷”建设。

一、“人才引进与培养和科技平台搭建”双轮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截至目前,研究院入驻科研团队18个,引进姜会林院士工作室、姚建铨院士工作室,推动建设“湾区光谷院士联合科创中心”;研究院获批成为中山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单位;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平台。建院以来,长理工中山研究院依托长春理工大学在光电领域的深厚积淀,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研究院正积极申请建设“广东省精密光学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香山实验室),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及芯片、智能光电感知技术与仪器、精密光学制造技术与仪器装备方面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共性技术开发,科技支撑光电光学、智能装备、低空经济等领域产业发展。研究院与香港都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合作,重点推动共建长理工中山—港都会联合科创中心,共同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建立人才工作站。

二、逐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技术发展与产业需求相互促进,不断推动光电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承担近200项各类科研项目(其中来源于企业150余项),累计取得知识产权授权52项。强化为中山企业服务,推进与企业建设联合研发中心,目前已挂牌8家,联合市区内外企业共同在光电、人工智能、光学材料等学科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全力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产教研融合发展。

研究院逐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探索适应于行业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成立概念验证中心,获批市级中试平台——“中山市精密光电仪器与智能装备中试平台”,成立产业加速器,以技术转移为导向,以市场化服务为主线,着力推进高精尖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工作。在学术交流促发展方面,建院以来,研究院在中山创办了“大珩光电产业论坛”等系列高端国际学术产业交流平台。

未来,研究院将依托“广东省精密光学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香山实验室),围绕科技人才引育、服务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力度建设新一批院企联合研发中心,不断孕育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研究院将依托高校教育和人才优势,将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优势学科融入中山产业发展需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探索“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路径。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低温研究院

以创新为核、以产业为翼
不断突破低温科学技术边界

科学潮流,浩浩荡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低温科学技术作为众多前沿领域的关键支撑,正日益彰显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24年7月正式开园以来,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低温院)已建成系统实验楼、关键技术楼、综合办公楼、涉氢实验楼等核心功能区,全力打造“超级平台”,正以“超级平台”之力,不断突破低温科学技术边界,孕育改写行业格局的“超级成果”。

一、夯实低温科研基石。一个先进、完善的科研平台是孕育重大科研成果的“温床”。自建院以来,中山低温院持续加大投入,引进先进人才,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资源,致力于构建综合性的低温科研平台。

液氢综合技术研究及试验基地项目(以下简称“液氢试验基地”)堪称中山低温院的“超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已于2025年1月8日正式获得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批复立项,项目将建设国内首个民用液氢试验基地,打造大湾区大型液氢综合性试验中心、液氢技术标准化中心、液氢装备质量检测中心,引领液氢技术研发及产业发展前沿。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国内在民用液氢实验基地方面的空白,补齐广东省氢能源的产业研发、测试设施的短板,成为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拼图。

二、推动低温科技跨越发展。中山低温院拥有18kW超大型氦制冷机这一“大国重器”。2024年4月,中山低温院完成了国内首台套3000L/h氦液化器的研制。该系统拥有全球单机最大的4K低温冷箱,标志着我国低温领域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满足国家需求,中山低温院对3000L/h氦液化器内部进行了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设备整装待发。它的成功研制,不仅打破了国外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垄断,更标志着我国在低温制冷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25年中山低温院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计划申报两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夯实科研基础。还将于今年11月联合主办第十七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面对未来,中山低温院将不断完善“超级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加大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郭江宁

强化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湾区药谷”成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郭江宁

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联合创办,是我国首个按国际认可的生物医药标准建设的国家级综合健康产业园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国家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在高端创新平台方面,健康基地已基本建成涵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金融资本、孵化加速全过程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创新体系。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推动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湾区药谷”)建设。湾区药谷正肩负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时代使命,抓住用好深中一体化和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一、进一步强化抓创新链就是促高质量发展。纵观国内外,创新药的研发上市背后都有强大的创新支撑,只有加快部署创新链,才能从源头增强产业链韧性。健康基地通过政策支持、研发投入和国际合作,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具备全链条覆盖、国际化、创新驱动和人才集聚等特点,这为“湾区药谷”打造成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生物医药产业培育的周期长,离不开政府、园区、平台和企业等多方协同创新。在市委、市政府,火炬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战略引领下,“湾区药谷”以“政府+园区+创新平台+企业”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构建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生态体系,成为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引擎。

“湾区药谷”作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园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引入高端资源,正朝着打造国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目标迈进。园区内汇聚了一批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建有一批创新平台,形成了“研发—中试—生产—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从“湾区药谷”内的康方生物、康晟生物、安士制药、中智药业、中昊药业、莱博瑞辰、范恩柯尔等创新企业的成长轨迹来看,凡是注重科技平台、人才等创新链体系建设,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创新成果就越丰硕。

“湾区药谷”旨在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链建设是其核心驱动力,具有提升产业竞争力、吸引高端资源、促进协同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重要意义。比如,创新链通过整合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加速技术转化和产品创新,增强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完善的创新链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技术和资本,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助力园区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高地。

二、进一步探索创新链自身建设新路径。健康基地的发展历程,是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的缩影。在创新链建设方面,基地从无到有,打造了全产业链创新平台。

过去30年,健康基地以“建立产业化、国际化医药研究开发及生产基地,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从“零”起步既坚守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优化、专业企业服务团队打造方面的独特性,也在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生态构建、企业培育路径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通过自建、合作共建和引入第三方建设等方式,健康基地构建了覆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金融资本、孵化加速全过程的产业创新体系,包括5个CRO合同研究服务平台、6个CDMO合同生产服务平台、5个MAH持证平台、3个动物实验平台和6个检验检测平台,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在研发领域,有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在检验检测领域有省药检所中山实验室、省医疗器械检测所中山实验室、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一批省级平台;在产业化方面有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中山产业转化基地,以及包括康海泰晟-赛多利斯生物药CDMO平台、君厚CAR-T病毒载体CDMO平台、星昊化学药CMC/CDMO平台等在内的一批CDMO平台和MAH持证平台,让企业足不出户、享受家门口的创新服务。同时,园区形成了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龙头的各类孵化载体,集聚科技企业、培育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金融助力等全方位创业服务体系。

进一步提升“湾区药谷”创新链需从强化基础研究、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三、进一步深化“院园企”融合发展完善成果转化机制。近年来,通过健康基地引导牵线、创新平台提供专业服务、企业协同联动的模式,湾区药谷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持和资源对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加速产品上市。这种平台赋能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区域企业的竞争力,也为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以园区近年来新引进的重大创新平台为例。目前,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已建成致力于打造化妆品、食品和贵细中药材等领域集国家级检验检测、标准、认证能力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并充分发挥“国字号”平台引领作用,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比如,2025年2月19日,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与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健康基地引入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中山产业转化基地,是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设立的唯一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该转化基地是中心在大湾区布局的首个产业转化基地。园区内的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已帮助火炬开发区723家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作者系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理论速读

建设“超级平台”的7个要点

1‌.夯实基础科研设施,打造核心技术载体‌

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中试平台及大型科研装置(如液氢试验基地、精密光学实验室),为技术研发提供硬件支撑‌。

▲例:中山低温院将建设国内首个民用液氢试验基地,突破低温制冷技术瓶颈‌;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建立化妆品中试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

2‌.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

覆盖“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市场”全链条,整合研发、生产、检测、金融等资源,形成闭环创新生态‌。

▲例:“湾区药谷”布局CRO/CDMO平台、检验检测中心,实现企业“足不出户”完成全流程创新‌。

3‌.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定向攻关产业技术难题‌。

▲例: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与香港都会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企业成立8家研发中心‌。

4‌.完善人才引育与激励机制‌

引进院士团队、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培育专业化技术人才;通过“高校+产业”模式定向输送复合型人才‌。

▲例: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室,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5.优化政策与资金支持机制‌

政府出台专项政策(如中试平台认定办法),提供立项审批、税收优惠等支持,降低创新风险。

▲例:广东省、中山市连续出台中试平台建设政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6‌.建立高效成果转化通道‌

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产业加速器,破解“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瓶颈‌。

▲例: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成立市级中试平台,推动光电技术产业化‌;“湾区药谷”建设MAH持证平台缩短药品上市周期。

7‌.推动跨领域协同与国际合作‌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跨学科机构及国际资源,共建技术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

▲例:中山低温院将主办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液氢基地瞄准国际技术标准化‌;健康基地引入赛多利斯等国际CDMO平台‌。

●说明‌:超级平台建设需以“硬科技+软生态”双轮驱动,既要强化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攻关,也要通过政策、人才、机制创新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最终实现“平台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平台”的良性循环。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