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小A写下这段随笔:“数学课上,我又听到后排男生笑我长痘痘。放学后,我躲进洗手间,用小刀划破手臂的瞬间,那些嘲笑声突然消失了——原来疼痛真的能让心里轻松几秒钟。”许多儿童青少年像小A一样,通过自伤将无形的情绪痛苦转化为有形伤口,这种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伴随的自伤信号,值得警惕。
躁郁症患者犹如坐上情绪过山车
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是一种大脑情绪调节系统失衡的疾病,患者会经历情绪高涨、精力爆棚(躁狂/轻躁狂)和情绪低落、活力丧失(抑郁)的极端波动,犹如坐着一辆失控的“过山车”。
当儿童青少年患者出现以上的情绪波动时,往往由于其特殊性,如过度活跃、冲动消费等,易被误判为"叛逆期"“不听话”,反而耽误了科学的诊治。另外,儿童青少年中,混合发作更常见,孩子可能表现为一边情绪崩溃,一边语速飞快、思维混乱,他们本人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只是觉得“很痛苦”。
近年来,青少年双相情感涵盖的平均患病率为1.8%,且患病率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影响青少年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也不同于成人,存在一定的治疗难度。
自伤不是"矫情" 是心理危机警报
双相情感障碍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密切相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始于青春期,并且是进一步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关注的焦点。
当情绪痛苦无法言说时,52%的双相患儿会通过划伤皮肤、撞击身体等自伤行为释放压力——这不是"矫情",而是心理危机警报。
为什么他们选择自伤?
直到夏天,班主任发现小A在体育课时始终穿着长袖校服,这场无声的自我惩罚才被揭开。小A为什么选择自伤?
1.生理机制:疼痛是最后的“自救按钮”
当情绪痛苦超过承受极限时,自伤行为会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天然镇痛物质),这种短暂的“情绪麻醉”让青少年误以为找到了出口。就如案例中的小A,身体越痛,心理越“轻松”,但这种缓解仅持续5-15分钟。但为了片刻的“轻松”,小A也无法制止伤害自己,如同陷入情绪沼泽,挣扎越剧烈,下沉越快。
2.心理代偿:用可见的伤疤证明痛苦存在
许多儿童青少年像小A一样,通过自伤将无形的情绪痛苦转化为有形伤口,他们认为“如果我不流血,没人相信我真的在难受”“伤疤证明我熬过了那些崩溃的夜晚”。
3.不能忽视的触发因素
(1)校园欺凌
有研究数据显示,遭受校园欺凌者自伤风险提升3.2倍(对比家庭虐待2.1倍),小A面对持续的羞辱,她的自我认同粉碎,只能通过自伤重建“控制感”。
(2)长期抑郁
中度抑郁青少年41%有自伤史,正如案例中的小A,她经常陷入持续的低落情绪中,通过疼痛来激活自己,“疼痛能让我感觉活着”。
(3)留守经历/情感虐待
研究显示,留守儿童青少年自伤率达28.7%。留守儿童或是被父母忽视、缺乏情感支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低下的他们,自伤成为其表达情绪的方式。
如何打破自伤的“成瘾回路” ?
1.替代性镇痛方案
冰敷疗法:手握冰块至轻微刺痛,模拟自伤刺激但无实质伤害
情绪急救包:准备红笔、橡皮泥,用红色涂鸦或揉捏替代见血
五分钟原则:自伤冲动来袭时,先做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深蹲、跳绳)
2.重建情绪调节系统
心理弹性训练:每天记录3件“微小成功”,如今天忍住没有伤害自己等。
创伤转化仪式:把记录痛苦的信件烧毁,用灰烬种一株植物。
各方联动防止青少年自伤行为
1.家庭:建立情绪安全港
(1)警惕“隐形压力源”:避免用“别人家孩子”对比,减少情感忽视。
(2)用倾听代替说教:当孩子说“活着没意思”,可尝试先问“你最近是不是很累?能跟我说说看吗?”
(3)面对孩子自伤行为,父母可采取以下的行动:
-
移除尖锐物品但不质问,避免激发羞耻感。
-
用纱布包裹伤口时同步心理安抚:“我们先照顾身体,再一起面对情绪”。
-
主动寻求专业支持:双相情感障碍需要专业的诊治,并不是“等一等就会好的”,可采取综合的治疗方式:药物+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2.学校:提高人文关怀,需预防、处理欺凌与孤立
(1)建立心理健康筛查机制,重点关注有留守经历、创伤经历的学生。
(2)提高教师沟通能力,多倾听共情。
(3)开展"心理弹性训练":通过正念冥想、压力管理课程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识别自身的情绪变化。
3.医疗干预关键点:
(1)早识别:关注青少年突然的睡眠异常、成绩骤变、社交退缩等行为。
(2)防自杀:60%自伤青少年后期出现自杀意念,需建立安全计划,如加强看护、做好物防。
(3)支持照顾者:家长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的认知及应对模式,需同步心理辅导,必要时进行家庭治疗。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