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背后的无声呐喊!警惕躁郁症伴随的自伤信号
发布时间:2025-04-12 来源:中山+

15岁的小A写下这段随笔:数学课上,我又听到后排男生笑我长痘痘。放学后,我躲进洗手间,用小刀划破手臂的瞬间,那些嘲笑声突然消失了——原来疼痛真的能让心里轻松几秒钟。”许多儿童青少年像小A一样,通过自伤将无形的情绪痛苦转化为有形伤口,这种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伴随的自伤信号,值得警惕。

躁郁症患者犹如坐上情绪过山车

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是一种大脑情绪调节系统失衡的疾病,患者会经历情绪高涨、精力爆棚(躁狂/轻躁狂)和情绪低落、活力丧失(抑郁)的极端波动,犹如坐着一辆失控的“过山车”。

当儿童青少年患者出现以上的情绪波动时,往往由于其特殊性,如过度活跃、冲动消费等,易被误判为"叛逆期"“不听话”,反而耽误了科学的诊治。另外,儿童青少年中,混合发作更常见,孩子可能表现为一边情绪崩溃,一边语速飞快、思维混乱,他们本人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只是觉得很痛苦”。

近年来,青少年双相情感涵盖的平均患病率为1.8%,且患病率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影响青少年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也不同于成人,存在一定的治疗难度。

自伤不是"矫情" 是心理危机警报

双相情感障碍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密切相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始于青春期,并且是进一步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关注的焦点。

当情绪痛苦无法言说时,52%的双相患儿会通过划伤皮肤、撞击身体等自伤行为释放压力——这不是"矫情",而是心理危机警报。

为什么他们选择自伤?

直到夏天,班主任发现小A在体育课时始终穿着长袖校服,这场无声的自我惩罚才被揭开。小A为什么选择自伤?

1.生理机制:疼痛是最后的自救按钮”

当情绪痛苦超过承受极限时,自伤行为会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天然镇痛物质),这种短暂的“情绪麻醉”让青少年误以为找到了出口。就如案例中的小A,身体越痛,心理越“轻松”,但这种缓解仅持续5-15分钟。但为了片刻的“轻松”,小A也无法制止伤害自己,如同陷入情绪沼泽,挣扎越剧烈,下沉越快。

2.心理代偿:用可见的伤疤证明痛苦存在

许多儿童青少年像小A一样,通过自伤将无形的情绪痛苦转化为有形伤口,他们认为“如果我不流血,没人相信我真的在难受”“伤疤证明我熬过了那些崩溃的夜晚”。

3.不能忽视的触发因素

(1)校园欺凌

有研究数据显示,遭受校园欺凌者自伤风险提升3.2倍(对比家庭虐待2.1倍),小A面对持续的羞辱,她的自我认同粉碎,只能通过自伤重建“控制感”。

(2)长期抑郁

中度抑郁青少年41%有自伤史,正如案例中的小A,她经常陷入持续的低落情绪中,通过疼痛来激活自己,“疼痛能让我感觉活着”。

(3)留守经历/情感虐待

研究显示,留守儿童青少年自伤率达28.7%。留守儿童或是被父母忽视、缺乏情感支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低下的他们,自伤成为其表达情绪的方式。

如何打破自伤的“成瘾回路 ?

1.替代性镇痛方案

冰敷疗法:手握冰块至轻微刺痛,模拟自刺激但无实质伤害

情绪急救包:准备红笔、橡皮泥,用红色涂鸦或揉捏替代见血

五分钟原则:自伤冲动来袭时,先做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深蹲、跳绳)

2.重建情绪调节系统

心理弹性训练:每天记录3件“微小成功”,如今天忍住没有害自己等。

创伤转化仪式:把记录痛苦的信件烧毁,用灰烬种一株植物。

各方联动防止青少年自伤行为

1.家庭:建立情绪安全港

(1)警惕“隐形压力源”:避免用“别人家孩子”对比,减少情感忽视。

(2)用倾听代替说教:当孩子说“活着没意思”,可尝试先问“你最近是不是很累?能跟我说说看吗?”

(3)面对孩子自伤行为,父母可采取以下的行动:

  • 移除尖锐物品但不质问,避免激发羞耻感。

  • 用纱布包裹伤口时同步心理安抚:“我们先照顾身体,再一起面对情绪”。

  • 主动寻求专业支持:双相情感障碍需要专业的诊治,并不是“等一等就会好的”,可采取综合的治疗方式:药物+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2.学校:提高人文关怀,需预防、处理欺凌与孤立

(1)建立心理健康筛查机制,重点关注有留守经历、创伤经历的学生。

(2)提高教师沟通能力,多倾听共情。

(3)开展"心理弹性训练":通过正念冥想、压力管理课程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识别自身的情绪变化。

3.医疗干预关键点:

(1)早识别:关注青少年突然的睡眠异常、成绩骤变、社交退缩等行为。

(2)防自杀:60%自伤青少年后期出现自杀意念,需建立安全计划,如加强看护、做好物防。

(3)支持照顾者:家长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的认知及应对模式,需同步心理辅导,必要时进行家庭治疗。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