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标:加油站里的“土”发明家 | 劳模精神引领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01 来源:中山+

【开栏语】他们坚守岗位,用汗水浇灌收获;他们以创新突破界限,用实干诠释担当。他们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楷模。即日起,中山日报、中山+将推出《劳模精神引领发展》系列报道,带您走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通过他们的故事,感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在中国石化白石桥加油站里,同事们口中的“土”发明家杨应标,正在他的广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捣鼓着新设备。从业21年的杨应标,从一名普通加油员成长为加油站站长、高级技师、省级劳模,攻克了一系列技改难题,先后创新研发了7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22年时,中山日报、中山+记者曾采访过当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杨应标,前不久他又获评了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时隔3年,他又有了什么新发明?

杨应标。记者 夏升权 摄

实现接卸油品质量检测全密闭式操作

研制杂质过滤网,并将其安装在加油机管线与排空设备管线之间,避免杂质在销售环节流入车主油箱;发明三头分线器与油水分离桶排空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成为广东石油首个发明专利……说起丰富的“发明史”,杨应标如家珍。

“现在你看到的加油站密闭式接卸油油品质量观测装置已经升级到第四代了。”在工作室里,桌子上摆放着四个形如“炮筒”的装备。杨应标介绍,为了确保油品质量,加油站卸油时必须对油品进行观察、检查,确保质量合格才能接卸油。

杨应标发明的加油站密闭式接卸油油品质量观测装置。记者 夏升权 摄

2019年,在推广回收装置基础上,杨应标带领团队研发了第一代加站密闭式接卸油油品质量观测装置,替代了以往敞开式铝桶接卸方式,既解决油气散发问题,又能安全健康地观察油品质量。

第四代检测装置看上去体积最大,但却是最轻的一个。最新的检测装置材质由不锈钢改为铝合金,重量从十几斤降至四五斤,用于观察油品的玻璃视窗也换成了高清钢化玻璃,实现全密闭式操作。油品出库前一般都会经过质量把控,但需要防范油罐车在运输途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比如暴雨等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导致渗水。

“为确保试水膏遇水变红,卸油前把它涂抹在量水尺上,当油品充满整个装置,我们就能透过视窗观察是否含水和杂质,确保油品100%合格。”杨应标说。

升级后的第四代检测装置为杨应标团队捧回了2021年广东石油“粤油创e星”大赛“金星奖”奖杯,2024年荣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评选二等奖。2023年,该装置在广东石油辖下2300多座加油站投入应用,年可减少油气排放1460吨,年创效1519万元。

改良降温喷淋装置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不少加油站也随之增加了充电业务。为防范充电环节的突发状况,如因电池温度过高着火等,杨应标团队制作了一个降温喷淋装置。

初代的喷淋装置是一个长约80公分的镂空长方体,里面折叠放置了数根喷淋管道。一旦发生电池着火,即可组装装置并放到车底电池位置,立即进行降温和精准喷淋。二代喷淋装置经过改良后,结构变为长两三米的“水管”,上面设有5个喷嘴,出水量更大、射高达一米。

“二代装置省去了组装过程,使用起来更便捷,目前正在调试中。这些降温喷淋装置至今未曾正式使用,也希望不会有用到它的那天。”杨应标说。

创新工作室人才辈出

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油品数质量实操培训基地……在杨应标的工作室门口,挂着许多牌子。虽然只有44岁,但这位年轻的“老师傅”已经培养了60多位优秀的技师和青年后备人才。

“只有多学技术才有出路。”刚入职时,杨应标只是一名中专生,但他并不认命。学历不行就自学取得本科学历;技术不行,就发挥模具专业的优势,手工绘制设备模型图;遇到不明白的电路,到现场每根接线端子逐个对照……“一个人是不是被人尊重、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自己能否为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杨应标说。

杨应标介绍自己新发明的水探测型滤芯装置。记者 夏升权 摄

2019年5月,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三名同事在杨应标的带领下开展各类业务和设备小技改项目。在“传帮带”作用下,如今,工作室有高级技师4人、经济师1人,除了进行技术研究工作,还承担了员工培训事宜,并在“3·15”等节点到商圈宣传油品质量计量知识。

除了杨应标,工作室还有多位成员分别获得中国石化“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以及中山市劳模等荣誉称号。其中,广东中山石油城区分公司副经理杜裕宁在2022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后,便独立成立了新的工作室,扩大技改攻坚范围。

在杜裕宁眼中,杨应标是认真严谨的人,对待每一项设备研发、每一个研究课题都精益求精。“他不光发挥自己的专长,还会带着徒弟去做,很有耐心地和大家研讨技改。从他身上,我也学习到如何去‘传帮带’,让学员发光比自己发光更重要。”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苏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