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龙莺女、高杰权家庭:20余年如一日,为特殊孩子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发布时间:2025-05-24 来源:中山+

在中山这座充满博爱的城市,这样一个家庭,从守护自己的女儿到照亮一群人,他们以无私的爱为舟,载着特殊群体驶向希望的彼岸。这便是龙莺女、高杰权家庭,5月23日被授予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他们二十余载如一日,为特殊孩子付出的艰辛与坚守,是他们用行动诠释的人间大爱。

从守护女儿到照亮一群人

1996年,龙莺女的女儿高泽恩呱呱落地,然而,因生产过程中缺氧,医生诊断她患有身体、智力多重残疾,甚至断言“最多只有半年生命”“永远只能躺在床上”。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龙莺女和丈夫没有被打倒,他们迅速调整心态,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康复之路。每天,他们精心规划女儿的膳食起居,陪伴在她身边,一遍又一遍地拉着她蹒跚学步。无数个日夜的付出,终于迎来了奇迹——小恩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4岁那年,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7岁时,第一次开口叫出了“爸爸”。这一声声呼唤、一步步前行饱含着父母无尽的爱与坚持。

龙莺女和女儿高泽恩。记者 余兆宇 摄

2006年,龙莺女将女儿送进特殊学校学习。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她毅然辞掉工作,成为了特殊学校的一名生活老师。在学校的日子里,她目睹了年满18岁、从特殊学校毕业的孩子们的艰难处境:因自身条件的限制,这些孩子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要么只能回到家中,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看护负担;要么脱离群体生活逐渐封闭自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看到这些孩子和家长的彷徨与无助,龙莺女决心为这个特殊群体做些什么。

2016年,龙莺女夫妇与好友成立了民间机构“筑梦大‘龄’”残疾服务中心,后更名为中山德润护理服务机构。机构主要接收18至40岁的中重度残障人士,为他们提供康复培训、行为矫正和护理服务。从最基础的刷牙、穿衣,到生活技能的训练,再到康复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龙莺女和她的团队倾注了全部心血。在这里,这类人群开始学会生活自理,逐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工作中收获爱与感动

小辉是中山德润护理服务机构的学员之一,也是众多孩子成长蜕变的缩影。20多岁的小辉因脑瘫一直依靠轮椅生活,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只能依赖母亲照顾。来到机构三年,在龙莺女团队的帮助下,他不仅完全脱离了轮椅,如今还能在金钟水库行走一两个小时,也能够自己上厕所、开灯关灯、上床盖被子,实现了从依赖他人到生活自理的巨大转变。

龙莺女和机构的孩子做游戏。记者 余兆宇 摄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龙莺女也收获了许多温暖与感动。她的儿高泽恩,也在不断成长。去年4月,龙莺女因意外被孩子推倒导致轻微脑震荡,当她从医院回来时,女儿一直等着她,看到她后抱着她哭泣,还摸着她的头说“妈妈痛”。那一刻,龙莺感受到女儿对自己的关心,原来孩子一直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还有一次,在晨练时,龙莺女开玩笑说自己如果晕倒了没人照顾,女儿立刻跑回来扶着她。这些点点滴滴,让龙莺女看到了女儿的成长和爱的回响,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帮助更多特殊孩子的决心。

在这个过程中,龙莺女也面临着不少委屈和困难。特殊孩子由于不懂表达、不知轻重,常常会无意识地做出一些伤人的举动。但龙莺女总是耐心地引导和教育他们,陪伴他们学习和生活。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有些还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书法作品,在更大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中山德润护理服务机构的孩子们创作的作品。记者 余兆宇 摄

面对“全国文明家庭”这份沉甸甸的认可,龙莺女的眼神依然坚定而温柔:“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们一家,更属于所有关心特殊群体的人。我最大的心愿,是为孩子们找到更宽敞明亮的场所,引入更专业的康复设备和师资,让他们能学到更多生活技能和职业本领。我希望‘德润’能成为他们永远的家,这里始终有温暖的床铺、可口的饭菜,还有愿意倾听他们的家人。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把这个家一直办下去,让更多特殊孩子在这里找到尊严与希望。”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