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 | 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新老村民齐参与 文明花开满桂南
发布时间:2025-05-28 来源:中山+

漫步在五桂山街道桂南村的乡间小道上,入眼是葱郁的香樟树影。坐在旗溪香草茶坊里品一杯香草茶,放眼望去是翠绿的香草田。干净整洁的乡道两旁,是各色风格的农房。在村民精心打理的美丽庭院和“四小园”里,时令果蔬与各色花卉相映成趣。

近年来,桂南村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凝聚各方力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文明乡风、建设“无废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近日,桂南村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

桂南村风景美如画。 记者 王云 摄

香樟树下建书屋
村民在“家门口”享文化

午后的香樟公园,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冠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送来阵阵草木清香。百年樟树下,“不荒樟”咖啡书屋后,新建起一座约75平方米的香樟书屋。

百年樟树下,新建起的香樟书屋。 记者 王云 摄

该书屋外观设计与“不荒樟”咖啡书屋风格一致,内部装修由中山城建集团承建,分为公共互动空间区及阅读会议区,还配备了4K激光投影仪、98寸电视机、自助饮水机、人脸识别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书架上,摆放着许多由村民捐赠的书籍,既有儿童读物、文化科普,又有心理学、成功学、法学等不同领域。自去年建成使用以来,香樟书屋开展了公益书法班、古琴班、非遗刺绣体验活动等,成为村里热门的共创空间。

“我报名参与过广绣、书法等活动。从书屋里往外看全是香樟林,有种在大自然中开展活动的感觉。”陆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桂南村人,她说如今村里的文化活动空间越来越多,分布在村内多个地方,文化活动种类也愈加丰富。

前不久,香樟公园开展了一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去年新建的马溪篮球场,成为村民锻炼好去处;“五一”假期时,新开张的喜乡田·丰年谷里办起了金色大地音乐会。“现在大家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周末不用往外跑,很多文化活动需求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了。”陆女士说。

建设“无废乡村”
推动“生态共富”

近年来,桂南村通过无废理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的“网红生态村”。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桂南村创新推出“碳币兑换”机制。游客只需正确分类投放可回收垃圾,即可获得由香樟树枝制成的碳币,用于村内商店消费。这一举措既解决了游客增多带来的垃圾处理难题,又提升了环保意识。

在旗溪香草生活农场,一套先进的混流箱堆肥反应器正在运转。据介绍,这套系统可将马术场的马粪和村民厨余垃圾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形成“农户分类投放—村集体集中处理—肥料回馈农田”的生态闭环。

桂南学校更是将“无废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美术课上,师生们巧妙利用生活旧物进行创作;校园里,黑水虻处理系统高效转化厨余垃圾。

旗溪村游客服务中心内曾经举办过“无废城市”建设成果展。(资料图)通讯员供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创意环保实践:废弃农房变身“零废弃民宿”,旧砖瓦砌成景观墙,碎瓷片拼成艺术地画,废旧轮胎化作卡通雕塑,回收塑料瓶再造游客中心桌椅……桂南村正通过文旅融合,让“无废理念”推动“生态共富”,增强市民游客环保意识,提升人居环境。

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
新老村民参与乡村治理

“旗溪社区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多元共治的平台。可以通过新老村民参与式讨论,推动生态保护与社区共建,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日前,在旗溪创谷农文旅产业基地里,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旗溪社区共同缔造委员会举办了成立大会。街道有关部门、桂南村委、本地村民创业项目、新村民创业群体及学术界的数十位代表围坐畅言,并明确了今后共同缔造委员会的目标。

桂南村旗溪社区共同缔造委员会在举行会议。(资料图)通讯员供

“这个委员会从去年开始筹备,今年5月成立。希望通过整合政府、村民委员会、新老村民、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进行良性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村民的创造力,形成‘一起拿主意、一起想办法、一起做事情’的共治共管大格局。”中山自雇自足合伙人、DNC旗溪数字游民社区主理人、旗溪创谷运营负责人邢晓雯是共同缔造委员会的筹备人员之一。

她介绍,共同缔造委员会聚焦生态保护、社区共建与文化融合三大方向,成立了多个专项小组。近期将开展“无除草剂倡议”活动,并定期开展生态知识培训、组织垃圾清理行动、推广垃圾分类和堆肥总动员、举办生态市集等。通过知识分享达成旗溪生态共识、建立新老村民沟通平台、探索社区议事机制及参与式治理路径。

文明乡风催生研学热土
产业振兴赋能文明创建

在旗溪香草茶坊,主理人林哲增正为游客冲泡特色香草茶。这位从广州来的“新村民”道:“我的茶坊不仅卖茶饮,更成了向游客介绍桂南的‘文明窗口’。”如今,随着桂南村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像林哲增这样主动担当“文明导游”的村民越来越多,文明乡风与文旅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近年来,桂南村充分发挥省文明村镇、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优势,深挖当地自然资源,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培育研学产业作为“一村一品”特色,并确立了以“湾区研学旅行第一村”为发展定位推动整村产业振兴。2023年9月,创新推出“桂南学村”公共品牌,通过整合村内优质研学资源,系统串联自然生态、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等特色空间,精心设计主题研学线路,构建起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推广的研学服务体系。

亲子家庭在桂南村体验面包制作。(资料图)通讯员供

该公共品牌推出至今,已常态化落地自然教育、劳动教育等研学活动超150场,累计参与逾万人次。品牌效应持续释放,研学会员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研学会员从455人新增至868人。研学产业直接为新老村民创收25万余元,并带来持续稳定的高品质客源。桂南村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化软实力驱动产业硬发展、以产业振兴反哺文明创建的特色路径,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乡村实践样本。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