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清晨,三角镇三角村花果山门前的连片稻田泛起层层绿浪,350亩南晶香占水稻正值“满月”,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光泽。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稻田,上个月还是杂乱的香蕉园和闲置窝棚。

从“碎片化”到“一体化”
“以前这里20多户农户各自为战,香蕉树、苗木挤得杂乱无章,租金难收不说,还挡住了花果山的好风景。”三角村党委委员杨振强望着眼前的稻田感慨。如今,窝棚拆除了,水稻种植连片了,“前来这里游客,周末能来上百号人,比以前冷清的样子热闹多了!”

变化源于三角镇探索的“小田并大田”新模式。三角镇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温国勇展开地图,指尖划过三角村与东南村的区域:“我们计划用四年时间整合10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水稻。这样一来,粮食安全有了保障,田园风光也能‘变现’。”
目前,通过镇属企业统租统管,三角镇已集约土地近420亩,预计2028年将新增连片耕地662亩,绘就“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新图景。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三角镇首个“吃螃蟹”整体承包这片土地的农户陈广枝勾画着未来:“南朗崖口有稻田风光,我们三角村也能有!”这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计划在稻田边种上巨型水稻,水下养鱼养鸭,水上搭建观光栈道;秋冬季则换上彩色高粱,打造“四季有景”的田园综合体。“游客来了,民宿、农家乐就火了,村民腰包自然鼓起来。”他的话语里充满着憧憬。
这种“农业+文旅”的融合模式,正是三角镇破解耕地零碎化的关键一招。通过整合废旧沟塘、边角地,曾经的低效园地被恢复为耕地,引入农业企业规模化耕作,实现了“农田增量、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四重目标。如今,三角村“千亩良田”示范点不仅让农户获得土地租金,还为村民提供田间管理岗位,实现“双收入”,企业、村集体、农户“三赢”格局初步显现。
村民“怕换地”转为“主动流转”
在“小田并大田”推进过程中,党建引领成为关键纽带。去年10月起,三角村党员干部便逐户走访,带着地图和政策手册,在田头地埂与农户算“经济账”“生态账”。“一开始有人担心换地麻烦,我们就‘量身定制’调地方案,让大伙实地看、亲手算。”杨振强回忆,通过召开20多场村民座谈会,村民从“观望”转为“主动参与”,今年4月份就完成首批土地流转。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底线,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三角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推动更多“巴掌田”“边角地”变身“吨粮田”“观光田”,让金黄稻浪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