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的“千年知己”,苏东坡的生前身后从不寂寞,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要真正走近苏东坡,也并不容易。他才华横溢、乐观通达,但也常常因“爱得太偏心,恨得太固执”而招致非议。他与岭南的渊源,亦由此而生。
8月18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词大会》文学顾问、鉴赏嘉宾康震携新书《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做客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康震教授表示,苏东坡身上的这种真实和不拘,正是人们热爱他、敬仰他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萦绕我们心头,温暖、光明而坚定。”

人生不称意时,他发出了光芒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苏轼传。全书以近20万字的篇幅,全景解码、立体还原苏轼的传奇人生、诗词世界与精神天地。从少年成名到乌台诗案,从赤壁绝唱到儋州烟火,从诗词巅峰到生活美学,康震教授以深厚学养和生动讲述,通过对苏轼生平细节与诗词文章书画的解读,展现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艺术成就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领略这位文化全才的独特魅力。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都对人们有着启迪。康震教授在现场表示,做父母的,可以看看“天伦之乐”;有兄弟姐妹的,可以看看“手足之情”;正在苦读的,可以看看“少年成名”;参加工作的,可以看看“步入仕途”。“虽然我不愿大家看苏轼‘黄州惠州儋州’的坎坷,但这段经历,确实是他锤炼品格、积淀人生厚度的过程。”
被贬道岭南后,苏轼在仕途和生活上遭遇了巨大打击。但他却没有因此沉沦成为无用的人,相反,“他发出了光芒”。
“试想一下,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当他想到自己面临的境遇,当年的‘高考状元’,曾经的朝廷高官,曾经风光无二,现在却变得人见人躲。他的未来的确不是梦,但它的未来也许是一场噩梦,他该怎么办?”康震教授向读者发问。

很多人将苏东坡解脱困境的原因归结于他个性的旷达、豪放,但在康震教授看来,一个人的性格可以缓解内心的伤痛,却不能从根本解决如此巨大的困境。苏东坡首先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注重养生,让生活过得尽量丰富充实,同时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 他始终在进行学术的研究和著述,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非常关心当地的民生建设,在地方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苏东坡在惠州、儋州时期,和当地主官想了很多办法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广州的用水问题、在惠州成立育婴会等。
“大家都看到苏东坡写大江东去,写诗酒趁年华。但苏东坡写给朋友们的书信、文章当中,他反复反省自己,检讨自己。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只有这样有厚度的人才能流传千年。”康震教授认为,始终在做事、发挥价值,是支撑苏东坡度过漫长寂寞时光的最重要原因。
“他把他的痛苦放进开水里,煮出了沁人的清香。”康震教授评价道,“遭受煎熬的是苏东坡,而获得文学艺术享受的,是我们。”
东坡的豁达从容
是治愈现代人焦虑的良方
近年来,“东坡热”在社会各界持续升温,从诗词朗诵会到相关影视剧、文创产品的走红,苏轼的形象被不断解读和传播。从“大江东去”的豪迈,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再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达观,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钟爱的东坡先生。
为何“人人都爱苏东坡”?康震教授认为,苏东坡不仅是北宋时期文化艺术领域的全才,在整个中国文化史当中,都是耀眼的“顶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东坡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某种特性和气质。他博学,在文学艺术领域有卓越的贡献;他豁达,他对人生的潇洒态度,对我们当代人很有现实的意义。“很多人的作品只停留在自己的时代,但只有少数卓越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可以一再穿越时空,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就是苏东坡的价值。”

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讲,认识苏东坡不是因为他是学者,也不是因为他是官员,甚至也不是因为他是诗人,而是因为——他是一位有趣的人。在康震教授看来,不是所有伟大的文学家都有趣,而东坡先生非常有趣、非常诙谐、非常幽默,“这也是我们生活里面稀缺的。”
如何做好自己,如何过好这一生?阅读苏东坡可以作为人生重要的文化参照。在他的人生经历和诗词作品中,饱含着现代人非常需要的精神养料。东坡先生就是个“宝”,人人通过读东坡先生,都可以向他学习,把他的“宝”变成自己的“宝”,从而获得心灵慰藉和精神解放。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尤其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定力与智慧,去面对人生的起伏与挑战。苏东坡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诗词文章,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的达观教会我们面对逆境,他的诗意提醒我们热爱生活,他的从容是治愈现代人焦虑的良方。
中山像一只大鹏,正在展翅高飞
“这次来到中山,觉得中山很大,有一种非常蓬勃的开放风气。”在讲座中,康震教授分享了他的“中山印象”。
追溯历史长河,中山自古便是岭南大地得风气之先的热土。近代以来,这片沃土孕育出无数影响时代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以“天下为公”的胸怀勾勒民族复兴蓝图,郑观应以《盛世危言》敲响救亡图存警钟,萧友梅用旋律搭建中西音乐桥梁……这些闪耀在历史星空中的名字,背后都镌刻着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密码。

康震教授认为,这正得益于中山的开放基因,得风气之先。而这些历史人物的价值往往能跨越时间的阻隔,到今天仍具有价值和意义。
如今,当深中通道如巨龙般横跨伶仃洋,这座城市的开放故事翻开了崭新篇章。深中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不仅是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的物理联结,更是对近代开放传统的精神呼应,是对其开放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延续。
从近代先驱开眼看世界,到今天与深圳携手拥抱湾区时代,变的是开放的形式,不变的是这座城市始终向世界敞开的胸怀。康震教授表示,“我感觉现在的中山就像一只大鹏,正在展翅高飞。”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