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语声中文明传,中山市文明直通车驶入民众街道新建村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中山+

8月22日晚,民众街道新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建村香山书房)灯火通明,一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民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以“文明乡风行动 助力百千万”为主题的书香乡村专场活动在此拉开帷幕。中山市文明直通车载着主题节目展演、书香阅读文化、特色服务集市驶入乡村,让书香与文明在乡村夏夜中交织碰撞,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鲜活的文化动能。临近七夕,现场还支起了“巧手穿针·七夕童趣”互动摊位,邀约少年儿童一道感受节日的氛围。

“文明乡风行动 助力百千万”为主题的书香乡村专场活动在民众街道新建村举行。记者 缪晓剑 摄

共话书香
解码书香中山阅读生态

一期一主题的“城市文明大家谈”是中山市文明直通车活动的重头环节。本期该环节邀请亲子家庭代表梁洛珩、梁洁敏母女俩,以及育才小学教师许楚屏、中山纪念图书馆副馆长赵嘉俊,一起探寻书香润乡的答案,感受阅读的力量。

“我喜欢读关于历史的书籍,尤其喜欢《明朝的那些事儿》,里面的语言生动有趣!”10岁的梁洛珩捧着书本,眼神里闪烁着对知识的热爱。梁洁敏坦言,家庭阅读是孩子接触书籍的第一扇门,其关键在于“让书籍像玩具一样唾手可得”。像他们家,沙发旁、床头边、书桌上,都是阅读角落。

“周末,我们有时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也常去新平村的南枫小院阅读,晚上散步时还会聊聊当天读到的有趣片段。长期坚持,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觉得读书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梁洁敏表示,如今,村(社区)的农家书屋、遍布各镇街的图书馆以及中山书展等,都让阅读变得更方便,但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

营造书香氛围,离不开书香学校的打造。许楚屏介绍,她所在的学校在教学楼走廊设置了“漂流书箱”,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己读完的书放进去,也能随手取走别人分享的书,箱子侧面还设有留言板,让学生随手写下读后感。在她看来,阅读环境应该像空气般自然。因此他们学校通过举办“校园读书节”“图书跳蚤市场”“创意阅读手账评选”“亲子阅读打卡”等活动,联动学校周边书店、文具店设立“阅读专柜”等方式,一方面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书籍交换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联动家校社力量形成阅读合力,让学生自发从“被动读书”变成“主动读书”。

“中山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有遍及城乡的香山书房。”赵嘉俊介绍,香山书房是以“公益导向、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为原则,为市民提供免费阅读、图书借阅、文献信息查询、参与阅读分享、讲座等相关文化活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自2022年以来,中山已先后在全市建成105家香山书房,其中102家由“沉睡资产”盘活而来。这些香山书房40%设在村居公共活动场所,30%位于公园景区商圈,30%入驻住宅小区和学校,接近半数有社会力量参与运营,不仅优化了中山城乡文化空间格局,提升了城市文化品味,更通过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让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市民在活动现场品“书香”。记者 缪晓剑 摄

群众走进香山书房,可以在自助借还书机、检索机等设备享受自主式阅读。图书也已实现通借通还,可以还在全市任何一家镇街图书馆、香山书房。与此同时,香山书房还定期策划组织“香山书房之约”“香山书房之学”等系列品牌和名家面对面分享、音乐读书会、亲子绘本阅读等文化活动,创新推动全民阅读,让书香弥漫城乡角落。

数据统计,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105家香山书房人流量合计超800万人。赵嘉俊透露,民众街道的3家香山书房人流量都远超“百家”书房的平均值,盈水宜居香山书房的图书外借量更是进入“百家”书房的前十位。

墨韵流转
绽放书香艺术之美

夜幕下的舞台流光溢彩,一场融合书香与艺术的盛宴在此上演。

率先登场的是舞蹈《读唐诗》。舞者们以舞为墨,将唐诗里蕴藏的千年风骨演绎得淋漓尽致,将文化传承的故事徐徐铺陈开来,悄然开启当晚数百人的书香之旅。随后,带来经典民乐联奏《平湖秋月、步步高》登场,古筝的清越、扬琴的明快交织成岭南水乡的温婉韵律,绕梁不绝、余韵悠长。

“天人合一/大地滋养/书香里的中国/家园里的书香/华夏泱泱/满园庭芳/书香里的中国/家园里的书香……”孩子们以”情景朗诵+合唱“的形式演绎《书香里的中国》,用清澈高昂的声音描绘出书香浸润的家国画卷,引得现场阵阵喝彩。中山街舞运动协会带来的街舞《奔跑吧!少年》则动感十足、活力四射,将青少年朝气蓬勃的精气神一展无遗。

孩子们以“情景朗诵+合唱“的形式演绎《书香里的中国》。记者 缪晓剑 摄

民众街道岭南水乡艺术团带来的咸水歌《“四最”按语响当当》独具本土特色,生动诠释毛主席对中山青年突击队的“四最”批示精神。表演中,演员用原汁原味的水乡方言唱道:“‘四最’按语(啊咧)响当当(啊咧)”,熟悉的旋律、鲜活的内容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少人跟着节奏轻轻拍手,书香与红色文化在此刻共融共生。

独唱《龙文》,在“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的歌声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璀璨尽显,书香与文明在乡村大地久久回响;童谣说唱《三字经》里,星启点艺术中心的小朋友们蹦跳着念诵“人之初,性本善”,让经典启蒙读物在稚嫩童声中焕发生机;小品《拾金不昧》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演绎,让“拾金不昧”的种子在水乡沃土中悄然扎根;舞蹈《文明向未来》中,民众街道岭南水乡艺术团在舞姿中展望文明乡风、书香满村的美好明天;歌舞《花影逐月》,以柔美的身姿和空灵的旋律,将月下花影的静谧诗意与对团圆美满的深切祈愿完美融合,仿佛带领观众步入一个荷塘映月、暗香浮动的岭南水乡梦境,展现了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整场晚会节目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它们以艺术为桥,不仅生动演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更将“书香”的种子和“文明”的理念,通过这种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方式,深深植入每一位观众的心田,为这个临近七夕的夜晚增添了别样的浪漫与深意。

服务惠民
文明集市欢笑声绕梁

舞台之外,热闹非凡的“文明集市”同样人气爆棚。20余个摊位沿舞台外围排开,公益宣传、书香补给、健康服务、手工体验、游戏互动、美食品尝等多元内容,将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村民们在参与中收获知识与欢乐,感受文明乡风的浸润。

“这本书我看完了,放在漂流站让其他人读读!”在“书香补给站——图书漂流・按需取阅”摊位前,村民李女士将一本书放进图书漂流箱,又取走了一本养生类书籍。隔壁的“文学小站——答题闯关・书香有礼”里,孩子们正围着摊位冥思苦想,“新建村香山书房开放时间是几点”等接地气的问题,让阅读知识在互动中悄然传播。

“文明漂流瓶”意见收集箱摊位前也簇拥着不少人。许多村民认真地将自己对乡村环境建设、文化活动开展、邻里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期望写在纸上,郑重地投入意见收集箱中。有了“文明漂流瓶”意见收集箱摊位,每一位村民都是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献策人。这些承载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漂流瓶”,也将成为中山下一步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优化公共服务的重要参考。

活动现场设有公益宣传、游戏互动等摊位。记者 缪晓剑 摄

活动举办时间临近七夕,手工体验区特别设置“巧手穿针·七夕童趣”互动摊位,吸引一大波少年儿童参与。他们跟着老师全神贯注地捻起细小的彩线,尝试将线头穿过小小的银针。第一位小朋友成功穿过时,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小朋友高高举起手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战果”。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完成“穿针引线”,成为“得巧”。这样的趣味互动不仅锻炼了少年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更让他们深入感受“乞巧”这一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内涵,成为“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让古老七夕焕发出蓬勃生机。

游戏区同样欢声笑语不断。“垃圾分类小能手”摊位前,小朋友们手持垃圾卡片,认真分辨着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礼乐投壶”游戏中,村民们排队尝试投掷羽箭,体验传统礼仪的乐趣;“文明十环行动”射箭游戏则让孩子们在玩乐中理解“文明”二字的含义。获胜者拿着文创礼品喜笑颜开,“玩得开心,还学到东西,真好!”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