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9月7日晚,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不朽经典致敬伟大胜利”——中山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河大合唱》音乐会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唱响。

音乐会通过新华网、“南方+”、“中山+”APP、香山文化影视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众多线上线下观众共同观看。
百人同台
唱响不朽的中华民族精神颂歌
8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难关头,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诞生,激励了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起抗争、保卫祖国,成为不朽的中华民族精神颂歌。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著名指挥家、演奏家、表演艺术家、歌唱家联袂中山合唱团组成超百人强大阵容,完整演绎《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

本次音乐会特别邀请一级指挥,曾任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常任指挥曹丁老师执棒;钢琴演奏家、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高梅老师担任钢琴伴奏;原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院长、一级演员、歌剧表演艺术家卢向荣老师进行诗朗诵;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温建珍、青年男中音歌唱家李庚独唱;中山本地合唱队伍——中山合唱团承担混声合唱,这是中山本地合唱团首次演出《黄河大合唱》全部组歌。
音乐会开场,全场齐唱《义勇军进行曲》。随后《在太行山上》《五月的鲜花》《灯火里的中国》《我心歌唱》等经典作品接连上演。深情的演奏与铿锵的合唱交相辉映,爱国情怀与文化艺术共鸣,现场掌声迭起。
八个乐章
回溯波澜壮阔的历程
著名指挥家、演奏家、表演艺术家、歌唱家及中山合唱团通过合唱、独唱、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完整呈现《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黄河船夫曲》以混声合唱模拟出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紧张激烈的节奏让人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上;在《黄河颂》中,男中音歌唱家以醇厚的嗓音唱出了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将黄河的磅礴气势展现得入木三分;《黄水谣》以婉转凄美的旋律诉说着民族苦难与抗争;《河边对口曲》以质朴的歌词和旋律,展现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黄河怨》通过女高音歌唱家的深情演唱,将一位遭受苦难的妇女内心的悲愤抒发得淋漓尽致;《保卫黄河》以激昂的混声合唱,表达了中华儿女保卫家园、抵御外敌的坚定决心;《怒吼吧,黄河》以磅礴的混声合唱爆发出民族的怒吼与必胜的信念。
千人同唱
赓续传承精神力量
本次音乐会秉持公益属性,面向广大市民群众公益开放。珠江纵队后人、民兵、中山好人、医护人员、青少年、退休老干部等近千名观众到场观看。音乐会尾声,全场观众起立,与演出人员共同高唱《保卫黄河》《歌唱祖国》,铿锵有力的歌声汇聚成情感的洪流,现场涌动着炽热而动人的爱国情怀。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本次音乐会圆满结束。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许多观众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音乐会指挥曹丁深情向中山观众喊话:“中山有这么好的文化氛围,你们可以为自己的城市有这样一个合唱团而骄傲!”
走出剧场,观众纷纷动情地表示,《黄河大合唱》是融入血脉的旋律,每一次聆听都心潮澎湃。“气势磅礴,很震撼,很感动!”珠江纵队“孔雀”队队长后人刘丽娟激动地表示,无法用语言形容内心的感动和震撼,在音乐的“怒吼”中感受到了我们共同的民族情感。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15位团员和家属特地赶来观看演出,心情十分激动。70岁的谭沙利说小时候已经听过《黄河大合唱》,现在重新听,更加觉得浑身充满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词作者光未然之子张安东亲临现场观演。他表示在中山这样一座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举办盛大的《黄河大合唱》音乐会,意义非凡。黄河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候演出,有着非常直接的鼓舞作用。他认为无论在中山、广州、北京,还是在海外,这种中国声音,始终会鼓励中国人努力向前,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会放弃抗争,始终前进。
近些年,张安东致力于推广《黄河大合唱》,他发现年轻一代其实不是不喜欢,而是没有更多地听到,听到的孩子都表达了浓浓的喜爱之情。“让更多的青少年听到,他们就会喜欢,会感到振奋,这就是我们做传承的人的责任。”张安东说。
聆听历史回响,谱写未来序章。这场震撼的音乐会将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山“文化兴城”建设,助力中山高质量发展。
编辑 张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