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载,他为崖口拍下数十万“写真” | 赋美乡村“艺”起来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中山+

本期主角:摄影家张鉴来
让镜头成为村民“自己的眼睛”

定格鲜活的崖口故事

9月的阳光洒在崖口村的稻田上,为青嫩的秧苗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张鉴来半蹲在田垄旁,三脚架的金属腿深深扎进湿润的泥土里。他左手托着相机,右手食指轻触快门,镜头正随着一只白鹭的振翅微微转动。“张老师,又在拍大片呢,今天的摄影课早点到啊,大家可都等着你上课呢!”村民谭姨骑着自行车从田埂那头驶来,如老朋友般热情地朝他挥了挥手,张鉴来笑着点头回应:“一会儿就来!”

张鉴来(左一)在田间指导村民拍摄崖口风景。 记者 盖刘宝 摄

作为中山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崖口村“文化村长” ,张鉴来与这座村庄的缘分已悄然延续三十年。从最初记录崖口村风土人情,到如今带领村民用镜头发现美、记录美,岁月流转间,他用几十万张照片、几十个 TB 的电子存档,见证了崖口村从传统乡村到“网红村”的蜕变,更以艺术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缘起:一份跨越三十年的“崖口情缘”

张鉴来与摄影的缘分,始于1989年。彼时,就读于中山纪念中学高一的他加入了学校摄影小组,从此便与镜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与崖口村的故事,也正是从这一时期悄然开启。“第一次见到崖口村,就被这里机械化的插秧、收割模式吸引了。” 张鉴来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末的崖口村,已经展现出不同于传统乡村的农耕景象,这份独特,在他心中埋下了记录的种子。

崖口的机械化生产。张鉴来摄于2009年。

1995年参加工作后,张鉴来进入中山市图片社,延续了图片社何廉老社长与崖口村的紧密联系,正式开始系统性地走进崖口村拍摄。彼时的崖口村,是珠三角地区唯一仍坚持“人民公社”大集体运作模式的村庄,淳朴的民风、独特的集体文化,让张鉴来对这里情有独钟。

崖口村的每个村民都有自己的粮簿,取谷物要凭粮簿到粮仓提自己的粮食份额。张鉴来摄于2011年

然而,最初的拍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举着相机对准村民时,他们都很抵触,担心我在搞什么名堂。”张鉴来至今仍记得,村民们那疑惑又警惕的眼神。为了打破这份隔阂,他选择用时间与真诚作钥匙,一次次走入田间地头,与村民谈家常、聊农活。慢慢地,这位“外来摄影师”成了崖口村的“熟面孔”,孩子们总追着他喊“会拍照的叔叔”,老人们坐在凉亭里对弈时,也会主动招呼他过来拍几张。

正在晒谷的村民。  张鉴来摄于2008年

2006年,张鉴来开始对崖口村进行有计划、系统性的拍摄,同时参与完成了《崖口村资料汇编》2007版2011版的整理工作,用影像记录历史。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他的镜头也从最初的农民劳作、生产队运作,逐渐延伸到村民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再到村风村貌、非遗“崖口飘色”等方方面面。无论是千亩稻田丰收的壮观景象,还是晒谷场上金灿灿的稻谷,或是飘色“色心”的精致妆容,都被他一一收录进镜头。

崖口村一对新人的结婚现场。  张鉴来摄于2017年
在晒谷场玩耍的小孩。   张鉴来摄于2008年
各生产队集合村民在祠堂里进行选举活动。 张鉴来摄于2011年
2007年的崖口。 张鉴来 摄  
2025年的崖口。 张鉴来 摄

赋能:从“记录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今年3月,张鉴来多了一个新身份——崖口村“文化村长”。这一身份的转变,也让他的摄影事业有了新的方向:从单纯的乡村 “记录者”,成为乡村发展的 “参与者”和“推动者”。

如何让摄影赋能乡村?张鉴来做的第一件事是将“视觉档案”变成“文化名片”。在崖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他精心挑选了50张记录“崖口飘色”的精品照片,举办长期摄影展览。这些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照片,不仅记录了飘色制作、表演的全过程,让村民和游客得以直观感受这项国家级非遗的魅力,更成为传播崖口文化的重要窗口,很多游客来到村里,都会特意到实践站看展览,看完后还会去照片里的表演场地打卡。

崖口飘色。张鉴来摄于2025年
崖口的晚霞。   张鉴来 摄于2007年

除了打造摄影展览,张鉴来还将目光投向了村民本身。他认为,让摄影真正赋能乡村,关键是唤醒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为此,他在村里开设了摄影公益课程,手把手教村民使用相机、手机拍摄,让村民从“被拍摄者”变成“创作者”。“8月30日刚结束的一期培训,来了不少村民,男女老少都有。”张鉴来笑着说,村民们学习热情很高,从基础的构图、用光,到如何拍摄家乡的美景、记录日常生活,大家都学得格外认真。

张鉴来开设的摄影课堂深受村民喜爱。 记者 盖刘宝 摄

在张鉴来的影响下,村里不少村民开始主动用镜头记录家乡。青年谭汶亮就是其中之一。“最开始只是喜欢看张老师拍的照片,后来经常向他请教摄影技巧,慢慢就自己拿起了相机。”如今的谭汶亮,已经成长为一名乡土摄影师,他镜头下的崖口村,充满了本土视角的细腻与温暖。“村民拍出来的东西更接地气,他们能捕捉到我们外人看不到的细节,这为崖口的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维度。” 张鉴来欣慰地说。

谭汶亮(左)与张鉴来交流摄影心得。记者 盖刘宝 摄

蝶变:摄影点亮乡村文旅新未来

三十余载的坚守,张鉴来的镜头不仅记录了崖口村的变迁,更成为推动乡村文旅发展的“催化剂”。

他作为主要负责人,在崖口村挂牌了由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中山市(崖口)摄影创作基地”;2022年,他又助力崖口村成功申报“广东摄影目的地”称号。这些荣誉,让摄影爱好者们纷至沓来,每年到访的摄影采风团队超过10多支,崖口的名声也随着这些摄影作品的传播而愈发响亮。

崖口花海美如画,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打卡。 张鉴来摄于 2024年

“现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村里的民宿、餐馆都特别火爆,不少游客都是看了网上的摄影作品后过来的。”张鉴来介绍,随着游客的增多,崖口村的集体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东边堤围建起了集市,民宿、商铺纷纷入驻,村民的收入也随之提高。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张鉴来更加坚信,通过摄影的助力,能够为乡村振兴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如今的崖口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它先后获得“中山市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等称号,成为中山乡村振兴的典范。看着村容村貌越来越美,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张鉴来内心充满成就感。

崖口东堤和集装箱美食街的昔日风光。  张鉴来摄于2002年 
东堤水泥铺装场景。 张鉴来摄于2009年
崖口村民谭乐彬谭诺言自主创业,,在东堤经营着一间随意茶档,生意红火。张鉴来摄于2025年
崖口东堤的醉人夜色。  张鉴来摄于2025年8月31日。

有人问他,数十年拍崖口,会不会腻?他摇头:“乡村的故事永远拍不完。”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这条路上,他想做的还有许多,比如制作一套崖口主题的文创摄影明信片,让更多人通过明信片认识崖口。又如,待稻田收割后,计划在金黄的稻茬地上举办一场独特的“稻田摄影展”,让艺术与乡村自然景观完美融合。他还计划尝试将摄影与短视频结合,通过抖音等平台,让崖口的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晒谷场上的乐章。张鉴来摄于2020年 

公益培训课结束,张鉴来的相机仍在不停地“咔嚓”作响,崖口的故事也在一声声快门声中不断被定格、被讲述、被传播。正如张鉴来所言,艺术乡建需要耐心与坚持,要真正沉下心来,发现乡村的独特价值——当镜头不再是“外来者的眼睛”,而成为村民“自己的眼睛”,乡村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褪色。人们才能通过镜头,真正看见中山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听见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奋进之声。

高铁过乡村。  张鉴来摄于2023年

栏目统筹:黄启艳 廖薇
文 记者  付陈陈
视频编导:廖薇 陈家浩
视频摄制:盖刘宝
封面设计:陈思理
协办单位: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编辑   廖薇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陈浩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