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美食+田园风貌,粤菜师傅美食嘉年华在中山启幕
发布时间:2025-10-01 来源:中山+

10月1日,为期7天的“飨遇湾区・味道乡韵”粤菜师傅美食嘉年华在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拉开帷幕。

据了解,本次活动将粤菜师傅工程与“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通过搭建多元平台,着力拓宽技能人才就业创业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活动整条动线全长1.5公里左右,沿途设有11个湾区融通地标美食馆、3大主题集市以及2处展演空间,国庆期间每天都有不同主题活动在此处上演。

“飨遇湾区・味道乡韵”粤菜师傅美食嘉年华在五桂山街道桂南村启幕。 记者 王云 摄

立体化、可触可感
美食文化消费场景引人入胜

活动现场,可以看到各大主题板块错落有致地融于桂南村的田园景致之中。从汇聚湾区十一城风味的“地标美食馆”,到展现创新理念的“融合创新菜主题展”;从可亲手体验的“粤菜师傅创新体验馆”“技能创享空间”,到充满本土烟火气的“乡村创业集市”“中山好物展”,再到轻松愉悦的“乡村live派对”和前瞻产业联动的“粤菜师傅+农文旅”产业推介展,整个活动集展示、体验、消费与交流于一体,营造了一个立体化、可触可感的湾区美食文化消费场景。

“一直想念家乡本味,这次回来刚好赶上粤菜师傅美食嘉年华!”从海外归来的古女士坐在露营椅上,惬意地品尝着各类特色小吃和融合菜品。接受采访时她笑着说道:“现在村子环境好了,美食又多又好吃,一尝,还是我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嘉年华现场设有11个湾区融通地标美食馆。 记者 王云 摄

除了特色美食馆,沙爷河畔的乡村创业集市、香樟集市的本土文创、樟军文创园内的“融合创新菜主题馆”与互动科技体验区同样十分吸引游客。其中,创业集市依河而建,展销的既有新鲜的本地农产品,也有精致的乡村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在河畔戏水,随手选购心仪好物。“这种游玩和美食体验挺有意思,我们通过抖音平台看到的,发现特别适合带家人一起来,实现吃喝玩乐一条龙。”从横栏镇携家人前来的梁先生坐在树荫下纳凉,看着孩子们在一旁嬉戏,他笑着说道。

从“后厨掌勺”到“台前经营”
11位集训营优胜学员亮相

当天上午,在桂南村“中山地标美食馆”内,粤菜师傅集训营学员林泓泯正忙碌着。“以前在厨房里只管把菜做好,现在作为一个馆的主理人忙多了,从备料、出品到和客人面对面交流,及时获得客人反馈能让我精进改良菜品,快速提升综合能力。”林泓泯说。

在“香港地标美食馆”内,粤菜师傅集训营学员孙卓健正制作“丝袜奶茶”。作为一名“00后”,他通过集训营收获的不只是融合菜品的制作方式,还有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我还在不断学习西式菜品制作,如果学到一定程度,未来计划在湾区城市开一家小餐馆。”

澳门地标美食馆。记者 王云 摄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粤菜师傅”工程为纽带,前期已经通过粤菜师傅集训营招募30多名青年学员集中培训,以技能赋能就业创业。活动设置的11个“湾区地标美食馆”,全部由集训营优胜学员主理。而活动中展示的“湾区融合一桌菜”,是11位优秀学员与11位湾区星级名厨联手打造的精品菜肴,不是简单的菜品拼凑,而是基于对湾区饮食文化的深度理解进行的联合创新,令不少食客能够大饱口福,一口气尝试多种特色美食。

从前期名厨“师带徒”拆解技艺,到现场运营菜品展销,形成“培训—选拔—运营”的完整闭环,这种“技能+运营”的培育模式,让学员从“掌勺者”向“创业者”转型。活动当天,11位学员同时获授“美食主理人”称号。

持续举办特色活动
拓宽村民致富增收渠道

沙爷河畔的创业集市在此次活动期间特别增设农文旅展区,五桂山茶叶、神湾菠萝制品等本土农产品集中亮相,还有旗溪创谷孵化的文创手作,配套消费券与打卡集章等互动环节,帮助不少商户积累了第一批客源。“这次赶上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我上午10点多就来摆摊了,特地备足十多样特色美食,像萝卜酸、猪脚姜、豆腐花这些,都是客家特色的美食小吃,自己做的健康又卫生。”58岁的村民周广敏接受采访时说道。

桂南村第一书记谭彦介绍道:“粤菜师傅美食嘉年华活动很好地与我们村的文旅形成互补,新增了更多消费场景,像现在村民只需要把一些拿手美食拿出来,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一定收入。”作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五桂山街道桂南村近年来通过持续举办特色活动,有效带动乡村发展。

这场嘉年华的热度背后,同样离不开中山“粤菜师傅”工程多年来的深耕。据承办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中山已建设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4个,省、市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13个,成功培育7名中山粤菜大师获评全国首批正高级职称,累计培训粤菜师傅1.5万人次,推动154人获评星级粤菜师傅,并且让粤菜师傅工程已从单一技能培训升级为“技能培训+产业对接+文化传播”的系统性工程,有效推动石岐乳鸽、东升脆肉鲩等特色食材因“名厨+名店”矩阵年销售额不断突破。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程明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