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郭加信:在中山,打开事业生活“双优选项”
发布时间:2025-10-17 来源:中山+

“中山的市级人才房太舒服了,不仅位置在核心城区,租金更是比以往省一半,将中山性价比拉到极致!”10月16日,香港青年郭加信再次与中山市人才安居有限公司签订人才房租赁合同书。这已是他第二次续约。如今,他创业的工作室也设立在中山。由于业务需要,他频繁来往于香港、深圳、中山三地,“有事开车一会就能到,甚至上午办事,中午吃个饭,下午就能返回来,妥妥的‘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香港创业青年郭加信。记者 缪晓剑 摄

 

扎根中山创新创业
工作室做大做强

选择中山,对郭加信而言,既是血脉亲情的牵引,也是市场机遇的召唤。他的母亲祖籍是中山小榄人,父辈在中山从事制造业,青少年时期他便频繁往返香港、中山两地,对中山的风土人情和商业氛围早已熟悉。

2019年,他以香港创业青年身份参观中山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深度了解了中山的营商环境和扶持政策。“当时跟留创园接触,了解到很多政策,比如企业入驻有资金资助,有免费办公场地支持,感觉中山很扶持香港青年在这里创业。”郭加信回忆道。

2021年,郭加信正式在中山开启创业之旅。起初,他尝试进口贸易,孵化自有品牌。虽然这个项目后来未能持续,但让他深刻认识到,“要匹配市场,定位必须足够清晰,品牌力需要前期建设。”这次经历也让他敏锐地洞察到中山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痛点:众多供应链企业、工厂产品质量过硬,却苦于品牌形象老派、线上运营薄弱,难以直接触达消费者,实现从B端(企业端)到C端(消费者端)的转型。

凭借家中从事制造业的背景以及自己对市场运作的深刻理解,郭加信看到了中山巨大的服务空间。2024年初,他联合一位本地搭档整合资源,组建“摆渡文化传播&騳咩新媒体运营”工作室,深度投入到文化创意设计和新媒体运营服务中。他的工作室致力于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从品牌定位、包装设计、形象升级,到线上渠道搭建、内容创作、直播带货运营,帮助企业“焕新”面貌,提升市场竞争力。

“市面上很难找到能理解工厂运营、又懂渠道和内容创意的多方协同角色,我们恰好具备了这些条件。”郭加信介绍,该工作室不仅帮助一家横栏监理公司打造运营自媒体账号,短短一年积累过万粉丝,为该公司带去不少业务合作机会,还为中山的蛋卷工厂、本土特色啤酒等进行包装设计升级,助力中山产品以新形象打开市场。同时,他们也发挥渠道桥梁作用,推动香港客户与中山本地企业实现需求与产品“牵手”,他们也在其中提供包装设计服务。目前团队已发展到8人,手握近20个运营和设计项目。其工作室年营收稳步增长,在中山稳稳扎根,业务范围不断扩展。

郭加信(中)和同事交流工作。 记者 缪晓剑 摄

充分感受中山爱才之心
积极融入“人才生态圈”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性价比极高的创业成本,中山对人才的重视和关怀,是让郭加信决定长期留在这里的另一重要原因。

2024年初,经以往参与创业交流活动中认识的朋友推荐,他了解到中山的人才房政策,并成功申请入住位于东区街道的市级人才房裕龙皓泽苑。

“当时第一感受是,哇,中山政府这么好,还有这种房子给人才住,租金还有补贴!”郭加信算了一笔账,相比之前租住的附近小区,市级人才房的租金省了一半,面积反而更大,还能“开门见山”享受紫马岭公园的优美环境。采访当天,郭加信所签的人才房租赁合同也是市级人才房人才管家黄颖妮送到他工作室签订的,这份“上门服务”让他直呼“暖心”。

入住人才房,不仅是居住条件的舒适,对于郭加信而言,更是融入了一个活跃的“人才生态圈”。这里不定期举办的沙龙、交流活动、节日关怀,让他感受到了中山惜才爱才的温度。“参加座谈会,能直接与相关部门领导沟通,了解更详细的政策解读,反映实际需求。这种主动倾听和快速响应,让我们感觉很受尊重。”郭加信说,这种归属感和被重视感,是单纯的经济补贴无法替代的。

他还看中人才社区带来的“集群效应”和资源链接便利。他自己就成功推荐了4位从事达人运营、设计、心理咨询等领域的香港朋友入住人才房,“大家住在一起,串门聊工作非常方便,有什么事情也能互相照应。”他还坦言,住在市级人才房的人才们来自各行各业,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创业微生态,激发了更多合作可能。

作为石岐青企和中山商业协会的会员,郭加信也通过中山搭建的这些平台链接了更多本地资源,为工作室带来了更多客户和合作机会。他深刻体会到,中山正在努力营造一个让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良好环境。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