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山镇超”赛场上,南区科创队球员张廷智一度凭借4个进球,稳居射手榜榜首多日(截至10月26日)。他在场上有着迅猛的爆发力、敏锐的门前嗅觉,上周比赛中还上演“帽子戏法”,让不少球迷眼前一亮。
鲜少有人知道,张廷智这位绿茵场“得分利器”的体育生涯,始于摔跤垫上的摸爬滚打;如今,身为沙溪镇虎逊小学体育老师的他,正以球员、教师、裁判员的三重身份,诠释着对体育的热爱与坚守。
11月3日,记者走进沙溪镇虎逊小学,探寻这位“多面手”背后的跨界体育故事。

体育家庭启蒙:
摔跤垫上的童年印记
对张廷智而言,体育是刻在家庭基因里的成长底色——他的父亲是职业摔跤运动员,母亲则曾是柔道运动员,父母的运动生涯,为他的童年铺就了一张特殊的 “摔跤垫”。直到现在,张廷智父亲仍在摔跤领域深耕,今年更受广东省队委派,带队备战即将开赛的十五运会摔跤赛事古典式摔跤项目;张廷智母亲则转战教育领域,以教师身份将体育精神传递给更多青少年。
“从小就在垫子上摸爬滚打,幼儿园稍大些,就跟着父母去训练场地,看他们指导队员、做热身动作,算是在体育氛围里‘泡’大的。”张廷智笑着回忆。小学四五年级,他正式接触摔跤项目。不同于其他队员,身为教练之子的他,要面对父亲“加倍严格”的要求:动作不标准,惩罚比队友更严厉;训练强度,也始终比旁人高一层。“现在想起来,正是这份严格,练出了我的爆发力和身体协调性,这对后来踢足球帮助太大了。”张廷智说。
不过,摔跤之路并未一直平坦。在张廷智5年级的时候,由于广东地区摔跤项目进行调整,大级别赛事名额被取消,而当时体重已向70公斤级靠拢的张廷智,面临“无赛可比”的困境。加上父母深知体育职业道路的艰辛,劝导他转向文化学业赛道,“当时有点遗憾,但也明白父母的苦心,就想着把摔跤的底子留着,换条路继续从事热爱的体育事业。”

跨界绿茵场:
摔跤功底带来的“秘密武器”
从摔跤场抽身,张廷智的体育热情并未熄灭。早在南区街道竹秀园小学就读时,他就埋下了足球的种子——在篮球场上用雪糕桶当球门,穿着借来的足球鞋踢比赛,班主任兼体育老师张驰发现了他的天赋,拉他加入校队训练。
虽未接受过系统的足球专业训练,但摔跤打下的体能基础,成了他在绿茵场的“秘密武器”。“别人看我身材偏胖,觉得我跑不动,但练摔跤练出的爆发力,让我50米能跑到6秒2左右。”张廷智说,摔跤对力量、速度、协调性的综合要求,转化为他在足球场上的优势:冲刺时的爆发力能快速甩开防守,门前争抢时的身体控制能力,让他总能更稳地接住传球、完成射门。
高中阶段,足球从“兴趣”升华为“热爱”;大学毕业回到中山后,他先后考取足球一级裁判员证和足球教练员证,并加入南区足球队,活跃在各类足球赛事中。今年“中山镇超”开赛,他更是将这份热爱发挥到极致。“每次上场都想着把平时的训练拼出来,能帮球队进球,都是意外之喜。”谈及射手榜上的优秀成绩,张廷智语气谦逊,却难掩对绿茵场的执着。
如今的张廷智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沙溪镇虎逊小学体育老师。选择回到沙溪任教,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情感:“除了小学低年级在南区,初中、高中都在沙溪,这里的体育氛围特别好,想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张廷智从未真正离开摔跤领域。2023年,他考取国家级摔跤裁判员,如今频繁活跃在全国摔跤赛事中,代表广东执裁;他还即将前往十五运会摔跤项目担任裁判,在熟悉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群众体育:
以“镇超”为桥点燃青少年运动热情
作为一名深耕一线的体育教师,张廷智认为“中山镇超”这类群众体育赛事的举办非常有意义,尤其对校园体育的推动作用显著。
张廷智认为,从一个基层体育老师的角度来看,“中山镇超”的举办,无疑是搭建起校园与社会的体育桥梁。首先是赛场的热烈氛围能有效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其次是赛事也给基层教练员注入了信心与动力,“看到越来越多孩子愿意走进绿茵场,我们就更有目标去培养优秀的体育苗子,形成良性循环。”
“要让青少年爱上体育,氛围是关键。”张廷智坦言,过去在校园推广足球等项目时,曾面临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家长关注度不足的问题,“很多孩子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也不知道坚持体育能带来什么。但‘中山镇超’开赛以后,情况完全不同了——家长们会主动带孩子到现场观赛,赛场上的激情与拼搏,调动了孩子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