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汉服配饰之手鞠球、完成非遗醒狮挂件制作、体验三乡茶果的做法……11月3日,2025年中山香港澳门“姊妹学校”劳动教育交流展示活动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主办,250多名来自中山与港澳“姊妹学校”的师生,在3个分会场活动中,感受趣味横生的“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劳动课程。

三地6所学校师生
共同体验劳动课程
参加本次活动的6所学校,分别是中山纪念中学与“姊妹学校”澳门劳校中学、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与“姊妹学校”香港德贞女子中学、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与“姊妹学校”香港圣公会圣约翰曾肇添小学。
活动共设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3个分会场,并由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送课到校”。
“手鞠球起源于中国唐代的蹴鞠,是一种融合刺绣、编织与图案设计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大家把桂花、薰衣草藏进线层,让香味和祝福一起被缝紧。”……11月3日下午,一场主题为“汉服配饰——手鞠球”的非遗送教进校园活动,在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举行。香港德贞女子中学校长庄嘉璐带领12名教师代表走进纪中云衢中学,体验这场具有“中山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授课教师现场示范如何用棉柔巾、棉油纸替代传统材料,在泡沫球胚上“走”出经纬。现场参加活动的30多名中山、香港两地师生穿针引线,体验从“剪线头”到“做精品”的完整流程。
“香港也有类似课程,但中山的课程更强调这个作品背后的情感价值,同时,学生会将作品送给父母或挚友,学习动力自然被‘点燃’。”在现场,庄嘉璐对课程点赞道。
记者了解到,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与香港德贞女子中学缔结“姊妹学校”已有近一年时间,此次是首场线下活动。“此前两校已开展过多次线上课程交流,这次活动加深了两校之间的交流,我们也希望接下来在假期中,开展更多学生研学活动,比如两地学子分别互访,感受中山和香港不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教育理念等。”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校长马健表示。
11月3日下午,中山纪念中学图书馆二楼、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铃声响起,一节以“指尖传艺 非遗匠心——非遗醒狮制作”为主题的课程同时开课,中山纪念中学和澳门劳校中学学子一起了解醒狮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亲手完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立体醒狮挂件,充分感受劳动教育带来的乐趣。“这次课程让我更加深入醒狮文化,同时在制作过程提升了动手能力,促进了交流。”来自澳门劳校中学的学生冯胤彰表示。
中山纪念中学与澳门劳校中学同学一起,学习非遗醒狮制作
11月3日下午,在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三乡校区的中西面点实训室内,来自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香港圣公会圣约翰曾肇添小学的学生们,在这里学习三乡茶果的学习与制作,感受中山的美食文化。
香港圣公会圣约翰曾肇添小学老师谢可儿表示,近几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老师过来中山参加活动,“如今从香港来到中山出行变得越发便利了,缩短的出行时间可以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教学互动。”

中山已与港澳39所学校
缔结“姊妹学校”
据悉,中山市共有33所学校与香港、澳门的39所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2025年,已有12所香港学校、2所澳门学校到中山结对姊妹学校开展合作,举行多层次、全方位、融入式交流活动。截至目前,三地学校已累计举办活动30多场,覆盖师生2.1万人次。
“中山与港澳姊妹学校的交流已形成文化共融、课程共创、体艺互动、教研共进的多维格局,既强化了‘同根同心’的情感基础,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质量融合与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将作为中山市探索湾区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接下来,中山市将继续以劳动教育交流等为途径,进一步加大与港澳姊妹学校之间的合作。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