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中山健儿苏炳添点燃主火炬
发布时间:2025-11-09 来源:中山+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开幕式以“圆梦未来”为主题,设置“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个篇章,呼应粤港澳三地“同声同气”的联结。中山健儿苏炳添和港澳运动员一起用“同心之火”点燃了主火炬,象征粤港澳大湾区同心协力、融合发展。

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赛事,共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比赛启用粤港澳三地的105个场馆场地,并将11月21日在深圳闭幕。近60名中山健儿代表广东队出战,他们用拼搏和汗水展示“伟人故里”城市形象,弘扬体育精神,书写精彩篇章。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粤港澳代表团一起入场

开幕式以“圆梦未来”为主题,包括“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个篇章,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壮阔图景。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内营造出大海的磅礴气势,扬帆启,展现出一场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的全运会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记者 文波 摄

传统文化与现代表演方式结合是开幕式的一大亮点。表演通过芭蕾、街舞、交响乐等表演形式,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其中年轻演员演绎的“岭南春早”段落唯美动人,“标兵女孩”的齐整动作令人赞叹,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传统文化与现代表演方式结合是开幕式的一大亮点。记者 文波 摄

开幕式将粤港澳三地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融入文体展演中,从服装到音乐,再到演出编排上,都融合了很多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记忆,包括粤剧、醒狮、英歌、港乐、广绣、麒麟等岭南文化元素,同时巧妙融入了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大三巴、广州“小蛮腰”等城市地标。

开幕式将粤港澳三地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融入文体展演中。 记者 文波 摄

表演中,容祖儿、曾比特、刘乃奇等歌手创新献声,“大湾区哥哥”陈小春、谢天华、林晓峰、钱嘉乐重温经典旋律,刘德华演唱《中国人》,周深、单依纯合唱开幕式主题曲《天海一心》,以歌声凝聚了三地情谊。

入场仪式中,身着极具岭南风韵广绣服装的引导员,手持团扇造型的引导牌,引领本届全运会东道主广东、香港、澳门体育代表团一起入场,引发全场欢呼。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中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粤港澳均派出最大规模代表团参赛。

广东省体育代表团、香港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澳门特别行政区体育代表团在入场仪式上共同入场。 记者 文波 摄

火炬点燃仪式中,最后一棒点火火炬手分别是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中山健儿苏炳添,第32、33届奥运会男子花剑金牌得主、香港运动员张家朗,第19届亚运会武术长拳金牌获得者、澳门运动员李祎,粤港澳三地火炬手共同点燃了十五运会主火炬。

火炬点燃仪式。 记者 文波  摄
粤港澳三地火炬手共同点燃了十五运会主火炬。图源:@央视新闻

开幕式75分钟的流程紧凑而厚重,近两万平方米的“同心圆”舞台摒弃繁复装置,借V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当英歌锣鼓遇上数字光影,当岭南醒狮邂逅AR技术,千年文脉在现代科技中焕发新生。

中山健儿力争再创佳绩

本届全运会竞技比赛项目设置34个大项419个小项,群众赛事活动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比赛由广州、深圳、中山等广东的17个城市和香港、澳门承办。竞技比赛项目共有14252名运动员、8491名代表团官员、6565名技术官员参与决赛阶段比赛,部分项目在开幕前开赛或完赛。

据悉,本届全运会共有近60名中山运动员入选各项目参赛阵容,将代表广东队在田径、马术、游泳、自行车等20余个大项中登场,阵容规模与冲金潜力均创中山健儿参与全运会历史新高。

开幕式现场表演。记者 文波 摄

队伍中,既有第七次参加全运会的“沙场老将”梁锐基,也有“亚洲飞人”苏炳添,还有奥运冠军陈艺文,更有许多“00 后”新星,形成“老中青”三代梯队,全面展示中山体育人才培养成果。其中,在率先开赛的跳水比赛中,中山籍运动员陈艺文与林珊已为广东队赢得了女子双人3米跳板和女子团体项目的两块金牌。11月20日晚,备受关注的苏炳添将迎来全运会最后一战,他将在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为荣耀冲刺。

此外,中山作为在十五运广东赛区的项目承办场地之一,承办了竞技体育组三个项目的比赛,包括棒球、垒球、篮球(五人制女子18岁以下组)赛事。目前,篮球(五人制女子18岁以下组)赛事在中山市体育馆及沙溪体育馆激战正酣,棒球和垒球比赛将于11月10日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熊猫纪念球场和棒球场开赛。


编辑  张倩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程明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