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揭晓,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市三角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水产养殖正高级工程师杨菁作为核心完成人参与的“杂交鳢良种培育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成果,斩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山水产领域首次摘得全国水产行业权威奖项,不仅标志着三角生鱼产业技术跻身全国前列,更成为中山市以科技赋能农业、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树立了标杆。
范蠡科学技术奖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是全国水产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本届全国仅12项成果获评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占3项。三角生鱼产业的获奖成果,凭借在良种培育、产业化应用中的突破性贡献脱颖而出,彰显了中山农业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这个奖项是二十多年来全市农业工作者扎根一线、攻坚克难的结晶。”杨菁语气坚定。上世纪90年代末,三角镇起步发展生鱼养殖,但品种退化、病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为破解难题,杨菁带领技术团队深耕养殖一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走遍全镇每一片养殖塘,日夜记录水温、水质数据,反复试验杂交组合。通过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团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鳢良种,不仅使生长周期缩短20%,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更形成“良种+标准化养殖”推广模式,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和三角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中山以科技为翼,持续夯实生鱼产业基础: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养殖区“水通、电通、路通”,建设高标准农田;创建三角生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从苗种繁育、成鱼养殖到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紧抓质量安全,实施品牌战略,全方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三角生鱼产业已成为中山农业的“金字招牌”:全镇养殖面积达15500亩,年产量9万吨,年产值超15亿元,商品鱼远销全国各地;作为全国重要的杂交生鱼苗种生产地,每年35亿尾优质苗种占据全国60%市场份额,年产值超2亿元;生鱼加工、流通服务等配套产业年产值合计超1.1亿元,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17亿元。产业兴则农民富,养殖户跟着技术团队学新技术、养杂交良种,亩产翻倍、收入大增,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凭借亮眼的产业成效,三角镇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生鱼之乡”、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三角生鱼入选2023年度“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成为中山市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之一。三角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还主持制定4项中山市地方标准,多项科技成果先后斩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岭南动植物科学技术奖等殊荣,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获奖是新起点,更是新使命。”三角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在做强优质生鱼养殖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鱼深加工、农文旅融合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未来,中山将持续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产业升级,擦亮“中国生鱼之乡”品牌,让更多农业优势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编辑 张倩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苏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