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厨艺“牛师傅”,中山帮扶六盘水打造劳务品牌|粤黔协作 山水情深④
发布时间:2025-11-12 来源:中山+

11月10日上午,六盘水盘州市保基乡43岁村民陈媛安顿好家里,就往盘州牛肉厨艺工实训基地赶。这是她参加中式面点师培训的第11天,已学会牛肉花卷、包子等五种面点,结业后准备开一家餐饮店。和她一起的有44名学员,都是“盘州牛肉厨艺工”劳务品牌的参与者,也是中山帮扶六盘水的受益者。

农家儿女学技 
收获致富本领

盘州牛肉厨艺工实训基地在盘州市两河经济开发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一楼。当日下午三点半,记者到基地时,当天培训接近尾声。明亮的大厅里,一位戴白色高顶帽的中式面点高级培训师,正手把手教大家做牛肉花卷:“肉末涂匀,面团扯长点再卷……”培训师说话温和,动作熟练,学员们听得认真,手里的面团慢慢变成了好看的花卷,空气中飘着面粉和牛肉的香味。

学员李敏(右)和陈媛交流学习心得。记者 卢兴江 摄

43岁的陈媛是保基乡人,之前靠养牛生活,可市场行情不稳定,就想创业。“刷抖音看到有免费的面点师培训,我试着报了名,没想到真选上了。”陈媛说,家人支持她,她安顿好家里就来培训了。11天下来,她学会了花卷、馒头、水饺、麻花、油条,“家里养牛,以后能用自家牛肉做馅料,慢慢形成产业链。”说起未来,她充满信心。

石桥镇乐民村的李敏二十出头年纪,从事幼师工作。“想学门技术,多条出路。”李敏坦言,以前啥面食都不会做,现在包子、花卷甚至麻花都会了,特别有成就感。她打算以后去酒店、食品厂上班,或者和朋友合伙开个面点铺。

协作建基地推动手艺变产业

盘州牛肉产自乌蒙山,靠着好生态,其口感名扬四方。今年,盘州的目标是存栏1万头、产值2.5亿元,带动几千人就业。“盘州牛肉厨艺工”是贵州省级优秀劳务品牌,也是盘州特色美食文化的代表。

牛肉厨艺工培训现场,面点师仔细教授牛肉包制作技艺。记者 卢兴江 摄

盘州牛肉厨艺工实训基地能建成,得益于粤黔协作。作为中山小榄组团和盘州市合作的重点项目,基地用了2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还有贵州省市的配套资金,今年刚建好。基地占地6000平方米,共五层,现在用了两层,有计算机考试室、电工培训室、焊工培训室,还有学员宿舍。据了解,第一次开班开了叉车工、牛肉食品制作、中式面点师三个培训班。

盘州市人社局培训中心主任袁丽说,这次中式面点师培训班是东西部劳务协的新尝试,10月31日开的班,要办近一个月,45名学员专门学做牛肉包子、花卷等。“学员考试过了能拿国家技能等级证书,不仅能提高个人能力,找工作也更有竞争力。”袁丽表示。

品牌成链条
点亮振兴路

“盘州牛肉厨艺工”不只是省级优秀劳务品牌,更是东西部协作精准帮扶的成果。在中山和盘州的合作下,已经形成了“养-输-销”全链条,带动5000多人就业创业。

一开始打造这个品牌时,两地请专业团队设计了统一标识,用在培训教材、门店招牌和宣传物料上,还拍了4集宣传视频,围绕“热、辣、滚、烫”讲盘州牛肉的饮食文化和产业链。借着东西部协作的平台,这个品牌还去了广州消费展、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些活动展示。

中山派驻六盘水工作组成员拜访盘州牛肉厨艺工实训基地。记者 卢兴江 摄

为了让品牌更专业,两地培养了33名有证书的培训师,今年9月还办了首届职业技能大赛,51个烹饪高手参赛,做了100多道特色菜。中山派驻盘州市工作组的负责人说:“从零散的手艺人到规范的技能人才队伍,这个品牌让盘州牛肉的价值真正变成了老百姓的收入。”

从乌蒙山深处的养牛场,到实训课堂里的面点香,再到餐桌上的牛肉佳肴,“盘州牛肉厨艺工”劳务品牌的成长,正成为东西部协作久久为功的生动缩影。


编辑  张倩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