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源于罗山 开枝散叶
发布时间:2023-09-25 来源:信阳日报

罗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这个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的姓氏人口数量目前在全国姓氏排行居第20位,人口约1500多万。

一般认为,罗姓的远祖是黄帝,其世系为黄帝—昌意—乾荒—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祝融)—陆终—季连(芈)—罗。夏启因陆终治水有功,封陆终第六子季连于淮水之南,即今河南罗山,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罗国。《世说新语》记载:“启土罗国,遂氏族焉。”

“以网罟鸟也,从网从维”。对于“罗”的起源,《说文解字》这样注解,也概括了罗字的最初含义。罗姓先祖们在罗山境内立国后,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在淮水南岸织网捕鸟,因此得姓罗。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记载:“罗山,大(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记载:“隋县治在此山下,因以名县。”《路史·国名纪》所说“罗,熊姓罗君也”,指出罗最早在罗山,罗山一带有大小罗山和罗汭,他们的得名都与罗姓先祖们最早在这一带活动有关。

罗姓先民在罗山县一直生活到商代中期,由于武丁征伐荆楚,罗姓与荆楚同宗,也在征伐之列,被迫西迁至今甘肃正宁西。到商代末年,周部落兴起,罗姓人参与了周武王伐纣,罗姓首领匡正被封罗子国。罗国立国后,与周王朝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并一直担任朝廷中“大罗氏”“火正”等职位。后来由于周王朝式微,罗国受到强大楚国的挤压,封国先后迁徙到房县、枝江、汨罗,最终在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灭掉。

传承罗姓文化。赵天 摄

罗国被灭后,罗国遗民先后流落到湘、赣等地,成为当地的大姓望族。《广韵》说,罗姓“望出豫章、长沙”。据记载,汉惠帝时期的罗珠,曾奉命镇守九江郡,在今江西南昌一带修筑了一座城堡,并亲手在城沟中种植了豫章树(即樟树),后人便在此定居下来。罗珠为人精勤敦敏,深受朝廷和民众信任、拥戴。其有五子,后代先后向沿海及中原一带迁徙,最终繁衍各地。因此,人们认为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南昌耆旧记》)。

南迁的罗姓人还融入苗族,成为苗族的大姓。此外,在傣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也同样有人数众多的罗姓人。罗姓人在海外地区的传播和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祖籍广东省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建立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108年,是海外罗姓人影响最大者。

经受住了长河淘沙的流转考验,时至今日,罗姓文化仍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茂林之中。如今,全国各地的罗姓宗亲、海外罗姓华人不断来罗山寻根问祖,畅叙亲情。据了解,2023年9月下旬,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罗姓委员会成立大会也将在罗山举行,海内外、全国各地的罗姓代表将齐聚罗山县,共话同根情。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