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人才引力是什么?3个奋斗故事揭晓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29 来源:南方日报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处处闪耀着人才的创造性光辉。“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俗语,正是广东人才引力强劲的生动写照。引力到底是什么?在“穿梭45·身边故事会”第三场活动上,3名嘉宾现场通过自身在广东的奋斗故事,揭晓了他们心中的答案。

答案1

人生圆梦的机会

胡小燕是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也曾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对象。如今,她已任职佛山市三水区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在她看来,广东给了她人生圆梦的机会。

1998年农历十月二十,为还清家人因治病欠下的债务,胡小燕决定南下广东打工。“事实证明,我来对了地方。”

为了让自己在广东有立身之本,胡小燕成了陶瓷业的“拼命三娘”,印花、淋釉、分级样样都学,下班之后的8小时还帮别人干活。就这样一路“偷师学艺”,她熟练掌握了最具技术含量的分级工作。

2002年,胡小燕凭借所学技术,进入新明珠建陶工业有限公司当普通分级员。一天接班时,她发现有一批砖的釉面颜色很好,但因为边缘稍粗糙,被当班工人降为一级。“这些砖只需轻轻磨一下就是优等品,这样降级太浪费了!”胡小燕当即给工人们示范如何“变废为宝”。

这一幕恰好被生产车间的副经理看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广东企业,将她提升为跟班质检。2005年,胡小燕又担任成品车间副主任,成为中层管理者。

2008年,胡小燕的人生再次发生重大转折。这一年,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批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农民工代表。广东省总工会还为她设立了一个“海燕信箱”,专门处理农民工来信。

“回望这么多年的成长,许多事我曾经想都不敢想。”胡小燕说,5次参加全国两会,她一共提了20个建议,每个建议都最终落到农民工身上。她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广东,也祝福每个在广东奋斗的人,都能让自己的梦想破土生长、发芽开花。

答案2

敢闯敢拼的激情

在广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尚晓东不仅取得了大大小小的科研成果,还实现了一家人的团聚。

2005年,尚晓东拒绝国外企业的高薪邀请,进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来到广东发展。

当时,国内对物理海洋现象依然停留在描述层面,物理海洋研究远落后于大气科学和流体力学研究。在这里,尚晓东在国内率先开始了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研究。

“我与广东的关键词是‘敢闯敢拼’。在广东这片热土上,满是敢闯敢拼的人才。”尚晓东说,科研之路,正是他与广东的人才们一起钻研、一起探索的过程。

在开展理论研究时,尚晓东发现国内海洋观测仪器一直被国外垄断。他和学生们一起钻研、一起探索,最终研制出国际上响应时间最快的“海洋探测快速温度传感器”,响应时间只有7毫秒,成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多年来,由于深造求学,尚晓东与妻子分隔两地。“广东吸引了我们定居,也吸引了我的女儿女婿。目前,他们都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深圳。”尚晓东说,广东有良好的科研氛围,有先行先试、敢闯敢拼的激情,这正是吸引一家人扎根的原因。

答案3

培育人才的沃土

从成为世赛冠军,到带出更多世赛冠军,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看来,广东是一片培育人才的沃土。

为拥有一技之长,2014年,杨登辉报读了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这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节点。当时,中国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还没有拿过数控铣项目的金牌。学院成立了集训队,备战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杨登辉成为第一批学生。

“就好像厨师选刀来切菜,数控铣床光是刀具就有上百种。”杨登辉说,从此,他日复一日打磨着“刀工”。从训练到参加省赛,再到国家赛,他从“菜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功拿下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冠军。

“当我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广东技工教育的魅力。”杨登辉说,在自身的成长历程中,他深刻感受到,技能人才应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成为技能大赛世界冠军后,虽然外界发出不少邀请,但杨登辉还是选择留在广东,留校任教,传承“工匠精神”。2019年、2022年,杨登辉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两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

如今,已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杨登辉又多了一重身份,也多了一份责任。“可以说,我是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传承者。如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我,正努力成为一名推动者。”杨登辉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履职,能让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更多人才在广东施展拳脚、大有作为。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