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春运旅程
发布时间:2024-01-28 来源:新华社

  拼版照片:

  上图:2013年1月30日,回家过年的摩托返乡大军行驶在321国道广东封开段。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下图:2024年1月26日拍摄的广州动车段存车线上的动车组列车。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从数十万“铁骑大军”到日均千列“陆地舰队”,从肩负沉重的行囊到拉着轻便的拉杆箱,从排着长队等候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一秒过闸……作为春运大省,广东春运的变化映照着时代的进步。十多年间,返乡的路途少了许多辛苦,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春运的面貌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圆梦想。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

  上图:2016年2月2日,旅客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候车。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下图:2024年1月24日拍摄的新落成启用的亚洲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广州白云站。新华社发(陈俊彦摄)

  从数十万“铁骑大军”到日均千列“陆地舰队”,从肩负沉重的行囊到拉着轻便的拉杆箱,从排着长队等候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一秒过闸……作为春运大省,广东春运的变化映照着时代的进步。十多年间,返乡的路途少了许多辛苦,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春运的面貌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圆梦想。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

  上图:2010年1月31日,广州火车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检票。

  下图:2024年1月26日,乘客在广州南站无人检票口自助验票进站。

  从数十万“铁骑大军”到日均千列“陆地舰队”,从肩负沉重的行囊到拉着轻便的拉杆箱,从排着长队等候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一秒过闸……作为春运大省,广东春运的变化映照着时代的进步。十多年间,返乡的路途少了许多辛苦,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春运的面貌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圆梦想。

  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拼版照片:

  上图:2003年1月17日,广州东站广场上,一对青年夫妇查看从票贩手中买来的车票。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下图:2024年1月26日,乘客在广州南站自助取票机取票。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从数十万“铁骑大军”到日均千列“陆地舰队”,从肩负沉重的行囊到拉着轻便的拉杆箱,从排着长队等候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一秒过闸……作为春运大省,广东春运的变化映照着时代的进步。十多年间,返乡的路途少了许多辛苦,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春运的面貌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圆梦想。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

  上图:2016年2月2日,旅客在深圳火车站等待进站上车。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下图:2024年1月26日,旅客在深圳北站排队检票乘车。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从数十万“铁骑大军”到日均千列“陆地舰队”,从肩负沉重的行囊到拉着轻便的拉杆箱,从排着长队等候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一秒过闸……作为春运大省,广东春运的变化映照着时代的进步。十多年间,返乡的路途少了许多辛苦,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春运的面貌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圆梦想。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

  上图:2006年1月14日,在广州火车站广场,旅客肩扛行李准备进站乘车。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下图:2024年1月26日,一名带着孩子的旅客在深圳北站站台上车。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从数十万“铁骑大军”到日均千列“陆地舰队”,从肩负沉重的行囊到拉着轻便的拉杆箱,从排着长队等候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一秒过闸……作为春运大省,广东春运的变化映照着时代的进步。十多年间,返乡的路途少了许多辛苦,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春运的面貌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圆梦想。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

  上图:2005年1月17日,两名背着孩子的旅客在广州火车站排队等待检票进站。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下图:2024年1月26日,一名旅客带着孩子在深圳北站排队进站乘车。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从数十万“铁骑大军”到日均千列“陆地舰队”,从肩负沉重的行囊到拉着轻便的拉杆箱,从排着长队等候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一秒过闸……作为春运大省,广东春运的变化映照着时代的进步。十多年间,返乡的路途少了许多辛苦,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春运的面貌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圆梦想。

  新华社发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赵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