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粤港澳,数说大湾区,本期的关键数是34.99万家。
粤港澳大湾区,横跨珠江口两岸,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迅速成长为全球瞩目的科创创业热土。
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创新要素在湾区各城市交汇碰撞,形成强大“科创磁场”。创业者汇聚,资本加码,项目涌动,一座又一座“科创高地”拔地而起。粤港澳大湾区已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也正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支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不仅是一项战略部署,更在现实中转化为强有力的增长引擎:南方网记者梳理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发现,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新增科技创新企业达34.99万家,成为全国创业活跃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广深持续领跑:区域龙头城市持续释放科创活力
从公司注册数据来看,广州和深圳依旧是大湾区科创企业增长的“双引擎”,近一年分别新增10.99万家和9.96万家,占大湾区新增科创企业总数的半壁江山。
以深圳为例,近年来不断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先锋城市。鹏城实验室、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相继落地,为高新企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广州则依托广州实验室等平台,强化产业基础研究能力,打造新一代科技成果孵化链条。
目前,大湾区已建成5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科技资源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同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25个重点专项、13万余台大型科研设备面向港澳开放使用,极大提升了区域协同创新的效能。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策源地之一。正是在这种高密度的科技网络中,初创企业得以迅速成长并走向国际。
企业名称透视:科技信息与商业服务成主流赛道
对新增科创企业名称的高频词分析显示,大湾区初创企业主要集中于科技信息与商业服务领域。“科技”“信息”“咨询”“技术”“商贸”“服务”等词频居高,清晰反映出企业在数字经济与产业服务方向的集中布局。
从词语分类来看,这些企业广泛覆盖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数据服务、系统集成、品牌咨询等细分赛道,与湾区当前重点推动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进一步观察各地的企业名称特征,也可看出明显的产业分布差异。
例如,广州企业名称中高频词“健康”“商贸”表明其在医疗健康与流通服务领域的活跃度较高;东莞企业多出现“材料”,显示其制造业和新材料优势明显;江门则频繁出现“农业”,反映出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的趋势;惠州常见“服务”一词,说明该地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持续拓展;中山的企业以“照明”高频出现,与其传统照明产业集群息息相关;香港则以“发展”“实业”“投资”等词居多,呈现出其强烈的资本运营属性和企业集团化特征。这种一体化的多样性,构成了湾区科创发展的独特生态。
港澳持续融入:资本看好湾区科创环境加速升温
工商注册信息显示,近六年来,广东每年新增近3000家港澳投资科创企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019年,广东新增港澳投资科创企业2751家;到2024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523家,年均增幅超过5%。这不仅反映出港澳资本对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环境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港澳企业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指示精神。
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业热土持续焕发活力的关键动力之一,来自于各地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与日益完善的扶持体系。近年来,大湾区各城市聚焦港澳青年、科技人才和初创企业,陆续推出一系列精准、高效的支持措施,着力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2024年9月1日,《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正式施行,从就业创业、住房生活、子女教育等多个维度作出制度安排,为港澳青年在广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搭建制度桥梁,助力青年从“有想法”走向“能落地”。
一年新增34.99万家科创企业,这不仅是创业数据的跃升,更是区域创新能力和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在政策协同持续深化、平台资源不断整合、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持续拓展其影响力,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科技引擎和战略高地。
◆编辑:吴玉珍◆二审:江萍◆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