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猪侠》IP的20年长青,到舞剧《咏春》俄罗斯巡演刷新多项票房纪录,再到创下单剧1238万元充值神话的东莞“竖店”短剧基地崛起……
广东文艺创作显示度日渐提升:兼具口碑与市场的“爆款”频出,影视、演艺、动漫产业齐头并进,广东正以其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创新的表达方式和强劲的产业基础,成为全国文艺创作的高地之一。
成绩斐然的同时,诸多行业人士更看到了广东文艺创作面临的深层挑战,亟待一股东风吹来新绿。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开幕在即,据悉广东将在5月22日开幕首日,针对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等6个领域,重磅出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多方面激活市场潜力、投资热力。
从岭南到全球,广东文艺创作靠什么抢滩市场?如何再添一把“火”?相关行业人士给出了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岭南原创▶▷
亟待创意人才加持
近日,广东多部舞剧佳作跨省又出海。舞剧《英歌》和《人在花间住》正在全国巡演,一热血一温情,收获了不少追剧粉丝。而舞剧《咏春》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连演3场,上座率均为100%,当地观众占比超90%,总票房收入近207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184万元),刷新了中国文化演出项目出海的多项票房纪录,实现票房与口碑双丰收。
岭南文化是广东文艺创作的灵感富矿。这些粤产文艺精品均扎根岭南热土,将广府、潮汕、疍家文化及非遗民俗作为艺术创作的选题,不仅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还逐步试水出海,取得不俗成绩。
动漫领域也有同样的创作趋势。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指出,基于传统文化IP庞大的用户基础,押注传统文化题材已成为众多“粤产动漫”的首选策略。在他看来,《雄狮少年》等粤产动画IP创新的成功案例、咏声动漫“东方传说”系列国漫首部动画电影《落凡尘》的口碑佳话,无疑印证了“中国动漫正在迎来黄金时代”。
但内容的创新,亟须人才的到位。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影视、动漫创作领域而言,优质剧本是基础,而目前普遍以低幼题材为主的广东动画产业,还难以实现《哪吒》系列那样全年龄段爆款作品的市场突破。
金城提到,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画师、分镜师和导演等关键岗位的人才培养,“广东已成为全国插画产业的重要基地,广州更是该领域的核心城市,应尽早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完整的产业格局”。
咏声动漫副总裁阎冰也同样认为,动漫等数字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需求高,需要吸引动画编剧、美术、制片等紧缺人才落户,以更多优质项目吸引全球顶尖动漫团队落户湾区。
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第一大省,广东在制造业与数字技术融合上的优势明显,可以为动漫产业下一步“爆发”提供坚实基础。
据阎冰介绍,引入AIGC技术后,咏声动漫原画环节的设计效率提升70%;自研的“智能化动画制作流程系统”实现资产数字化管理,加速工业化进程。但目前,中国动画技术虽与国际领先的动漫强国比肩,在动画工业化以及核心技术、平台研发方面仍需加大力度,等待广东筑巢引凤。
演艺市场▶▷
期待创新空间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州入围“五一”音乐节Top10热门城市,“跟着演唱会去旅行”带动了广东文旅的火热。
多年来,广东省一直是全国演唱会消费额最高的省份之一。据2024上半年统计数据,广东全省演出190场,数量居全国第一。
演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成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不少新兴的“演出之城”拉动周边消费,助推文旅复兴的引擎之一。
今年大年初一,广州塔剧场正式开门迎客,广东“演艺+文旅”又添新地标。一些小剧场等新演出业态的兴起,撬动演艺经济新市场。
据了解,开业以来,全景沉浸式互动剧场《大真探赵赶鹅2》、环境式驻演音乐剧《翻国王棋》等剧目,让广州塔剧场收获“高口碑、高复刷”的市场效应。
5月16日至17日,该剧场还邀请了曾出海韩国,以95%上座率刮起“中国风”的音乐剧《蝶变》首度来广,开票当日即成为广州演出市场热点。
国内知名戏剧厂牌“一台好戏”于2022年2月进驻广州,开设《阿波罗尼亚》广州馆,复制上海的模式进行长档期的驻演,至今仍然是本地音乐剧市场上票房和口碑名列前茅的剧目。其前传音乐剧《桑塔露琪亚》也在观众的期盼中于2024年9月入驻广州。近期,“一台好戏”又在积极创作广东本地题材作品,开启粤语版《阿波罗尼亚》“本土化”改编。
“演艺新空间拓展了文化演出的边界,也在塑造文化消费新业态,为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台好戏文化传媒(广州)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杨嘉宝表示,作为一种新业态,广东演艺新空间在竣工验收、活动审批等环节仍面临堵点,其快速发展仍有待相应政策的支持。
湾区交流▶▷
涌动发展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交流的日渐频密,也不断打通广东文艺创作的“任督二脉”,大湾区东西岸在影视、演艺等领域合作共创的局面正在形成。
刚刚获得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音乐剧《雄狮少年》便是集结了大湾区优秀文艺力量倾力打造的。
广州空壳戏剧工作室创始人、主理人兼导演马旭之告诉记者,广州、深圳、佛山与港澳之间自发的民间演艺交流很多。澳门文化发展局资助“澳门剧本仓库”项目,每年会选送当地优秀作品,到广州、深圳、香港开展读剧会,将优秀作品与内地从业者分享,优秀剧目便可以从中孵化。
“广东是否也可以建立相关机制,将优秀剧本同样拿到香港、澳门分享,寻找孵化和投入市场的机遇?我认为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马旭之说。
今年3月,深圳反转舞台与香港演戏家族合作推出的音乐剧《当家猫遇上猫》在深圳华侨城爪马世界驻演。“如此频密繁荣的交流现象,值得被鼓励、被关注。”深圳反转舞台剧团创始人、导演、制作人王昊然告诉记者。
当前,广州与香港、中山等城市形成的“半小时交通圈”,“香港—珠海—江门—粤西”形成的直线大通道,配合相关部门对全省影视协拍服务的政策支持,大湾区影视资源的流动未来必将更加便利。
粤产电影《人海同游》《摇摆舞》制片人莫津津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在广东做电影,自己这两部电影都在广州立项,从创作、制作到宣发阶段都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对于年青电影人来说,资金的补助支持是最实在的。”《仙女鸟飞过的夏天》制片人陈烁也建言,广东可以成立文投基金,安排一条龙服务,政策落到实处大家就都来了。
广东拥有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基础、强大的市场活力、健全的产业体系,以人才为根、内容为王、技术为翼、政策为桥,广东在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的内容生产、产业开发上,必将打开全新的格局。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