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青少年体育工作情况如何?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报告显示:762所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完成改造
发布时间:2025-05-28 来源:南方日报

5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广东持续加大体育活动场地供给,过去3年,安排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改造专项资金4.35亿元,完成粤东西北地区762所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改造,但“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情况仍有待增强,建议将学校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和每天1节体育课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内容。

建议“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纳入考核内容

近年来广东持续加大公共体育活动场地供给。报告显示,广东已建成社区体育公园超3000个、健身步道超3.06万公里,形成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备受社会关注的学校与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机制逐渐完善,例如深圳市创新推动“一网统管、一体统筹、一键预约”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机制,粤东西北地区打造镇校体育共享工程,通过“一门两开、一场多用”解决青少年课后“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同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2022年至2024年,省财政安排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改造专项资金4.35亿元,完成粤东西北地区762所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改造,让学生告别“煤渣操场”。

报告指出,调研发现,全省仍有部分地市存在小学体育教师缺编问题,农村学校缺少专职体育教师,退役的优秀运动员进入学校任教练员的路径有待畅通。此外,“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有待进一步推进,部分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问题,存在挤占体育课的现象,有些学校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拆除单、双杠等易导致受伤的体育设施,限制学生课间下楼活动或参加有一定安全风险的体育活动。

对此,调研组建议,通过招聘、培训、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加体育教师特别是专项体育教师的数量,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推动体校教练员与学校教师双向交流,畅通退役运动员入校渠道,提高农村地区体育教师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和激励机制,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使体育教师招得来、留得住。同时,建议将学校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和每天1节体育课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制定合理、明确的工作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区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抽查和通报。

我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逐年递增

广东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如何?报告指出,目前,广东创建首批326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推广学校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开展特色项目训练竞赛,同时聚焦“三大球”和田径、游泳等项目,举办学生精英运动员训练营。在校园足球建设上,全省推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推进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省体校还和深圳、清远、云浮等市级体校与周边中小学校实行“校校联合”,通过体校提供专业训练场地和优秀教练员、中小学校提供文化教育资源的方式,协同挖掘、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数据统计,我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逐年递增,目前体校及各类合作培养的在训运动员近5万人,位居全国前列。

但是调研发现,中小学校与体校在课程、师资、赛事资源上衔接不足,学生因升学压力被迫“二选一”“12岁退役”等现象突出,青少年运动员出现年龄断层,体育后备人才大部分由体校培养和输送。报告建议,充分发挥体校专业化训练、学校普及技能、社会组织个性化培训的作用,建成主体多元、途径多条、纵向畅通、横向协同的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议按照国家标准加强体校建设,推动体校与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合作,建立运动科研实验室和医疗康复中心,提升科技赋能水平。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