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将收官 获得感如何再升级?
发布时间:2025-07-1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十四五”成绩单出炉,“十四五”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十四五”将收官,如何看待获得感?《新闻1+1》本期节目连线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带来分析解读。

中国研发投入强度

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创新是持续发展的源泉,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占GDP的2.68%,已经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这就说明我们目前在整个创新体系上,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个创新强度意味着我们在基础研发、专利水平、产业转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我们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全面展现,这对中国经济结构和质量提升至关重要。

中国创造的新型体系

已经开始形成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这标志着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得到了全面突破,意味着在关键技术、产业链和研发水平等方面,已经进入到世界的前列。

中国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形成了有机融合,中国创造的新型体系已经开始形成。

这意味着中国创新驱动的模式已经完全转型,形成了一个“大规模市场体系孕育大创新”的良性循环新模式。

如何实现新的消费增长?

国家扩内需、扩消费政策的力度不断加码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新的消费增长?

第一要稳定收入增速,使老百姓的口袋能够持续鼓起来。这个收入不仅是工资收入,实际上还包括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这就要求在资本市场稳定,在企业经营环境改善以及在财政的定位上要有新的举措。

第二要稳预期,也就是要给出一揽子方案,使民众不仅对当下的收入有一个乐观预期,对未来也要有一个稳定预期。

第三是需求结构要有重大突破在服务消费方面,要有新的增长点。服务消费不仅是一个收入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供给概念。在新消费供给方面,需要进行一些改革。

如何看待宏观数据

与微观体感的“温差”?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

实际上,消费参数增长速度并不低,但我们发现不同人群对于增长的获得感,感知是不一样的。

这就导致很多人,可能出现了一些恶化状况。这种恶化不仅体现在收入上,同时还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方面,导致大家对宏观增长所带来的微观体感出现偏差。

因此我们就要让边际人群,在调整过程中的获得感有所提升。同时,我们还要有一个整体改革的方案,使中产阶级的比重得到提升,使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度提高。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赵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