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三大积极变化 助力广东经济稳中向好
粤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出炉
发布时间:2025-07-22 来源:南方日报

2025年上半年,广东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这背后,有哪些来自金融领域的支撑?7月21日,记者在2025年上半年广东省金融运行形势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上半年广东经济金融领域出现三方面积极变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同期总体贷款增速。

1697亿元城中村专项借款

带动相关贷款增4840亿元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介绍出台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这些政策在广东落地情况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调查统计处二级调研员袁中红表示,在广东,一揽子金融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广东经济金融发展出现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融资结构持续优化,金融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稳固加强,存款活期化趋势显现三个方面。”

据介绍,今年1—5月,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33万亿元。分融资渠道看,直接融资占比持续上升,非金融企业债券、股票和地方政府债券等市场化直接融资增加3894亿元、同比多增168亿元,占广东社融增量的29.2%、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增加2399亿元、企业债融资增加1252亿元。“主要是债券融资成本更低,优质企业和基建项目优先选择债券融资。”

与此同时,科技、普惠、绿色等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同期总体贷款增速。其中,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增加2787亿元,同比多增140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比重达22.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8%,明显高于贷款整体增速。在支持城市更新改造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根据项目进度需求及时发放1697亿元城中村专项借款,带动基础设施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相关行业贷款合计增加4840亿元。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政策措施牵引下,粤东西北地区贷款余额合计2.8万亿元、同比增长7.0%。

“存款活期化趋势显现。”袁中红介绍,6月末,住户及企业部门活期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297亿元、同比多增6898亿元,同比增速达8.8%,比各项存款增速高3.2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增长加快,表明前期利率调整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有利于促进消费和投资,激发经济活力。”

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07.5亿元

完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谱系

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广东创新推出“益企共赢计划”“股贷担保租”“认股权+贷款”三大服务模式,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落地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指导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

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广东省科技贷款余额5.6万亿元、同比增长7.3%。自5月构建债券市场“科技板”以来,截至6月末,省内7家科技企业和3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07.5亿元;东莞银行发行5年期、15亿元专项金融债券,专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政策管理处副处长曾爱婷介绍,广东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产品服务谱系,不断提升对科技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应用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全流程金融服务质效。

在科技成果研发投入阶段,创新推出“科技人才贷”“科技研发贷”,将科技型企业人才和研发投入情况作为授信或增信的重要参考依据;推广“前期贷”,破解科研项目建设前期由于“四证”不齐全导致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难题。

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阶段,创新推出技术入股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技术合同融资等模式,成功落地全国首笔“技术入股贷”、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商标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广东首笔“中试贷”等产品。

在科技成果应用生产阶段,积极推广“创新积分贷”“评级贷”“信用分挂钩贷”等信用贷款产品。例如,江门、肇庆等地的国家高新区“创新积分贷”累计向超过1000家企业授信1200亿元;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评级贷”产品已惠及科技型小微企业90余家,贷款金额超过1.9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推动‘益企共赢计划’‘股贷担保租’‘认股权+贷款’等三项创新模式增量扩面,支持辖内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曾爱婷表示。

工业低碳转型贷、转型挂钩贷

专属产品支持绿色转型

绿色金融持续发力,有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了解到,围绕重点领域完善绿色产融对接机制,广东锚定高碳产业推广落地转型金融标准,支持发行绿色票据与债券,构建强牵引、标准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行广东省分行辖内5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7.35亿元。截至3月末,绿色贷款余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截至目前,广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符合转型金融标准的转型贷款共39笔,发放贷款金额33.6亿元,覆盖水泥、玻璃、陶瓷、钢铁、铝业、化工、水上运输等行业。

转型金融是支持高碳行业企业和项目向低碳转型的金融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一方面,高碳行业如陶瓷、建材、钢铁等因其高排放或难以减排,无法满足传统的绿色金融标准认定,因而较难获得绿色贷款,造成“融资错杀”。另一方面,高碳行业要完成绿色低碳化转型,往往有较为旺盛的资金需求,急需新型金融产品弥补这一空缺。

如何解决破题?编制、运用行业转型金融标准是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副处长胥爱欢介绍,广东正系统化、集成化推进转型金融标准推广应用。例如,推动金融机构加快应用国际国内互认标准、全国层面试用标准、广东团体标准等各层次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扩大转型金融标准在更多细分行业、省内更多地区的实施应用等。目前,广东金融机构已推出“工业低碳转型贷”“转型挂钩贷”“降碳贷”等一系列转型金融专属信贷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以标准推广应用为引领,在深化应用建材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基础上,立足广东产业结构特点,积极推动转型金融实践向更多行业延伸拓展,扩大惠及实体企业的覆盖面,加大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胥爱欢表示。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