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广州天河冼村旧改项目中的最后两栋村屋被拆除。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张由琼 摄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迈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要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珠三角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核心承载区,其城市治理与发展路径具有全国风向标意义。7月16日,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要立足实际创造性抓落实,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作出广东努力、广东贡献。
7月18日,广州、深圳、东莞迅速响应,三地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围绕“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部署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路径。
近年来,珠三角城市通过立法护航、机制创新、协同治理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破解城市“成长的烦恼”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
旧村改造啃硬骨
城中村改造是广东城市更新一大难点与重要突破口。据统计,在广州就有272个城中村,常住人口达670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约1/3。
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明确推动实施的路线图。
2024年5月,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专项立法《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施行。在该法规指引下,曾被称为“最难啃硬骨头”的冼村项目依法动迁取得突破。近日,该项目1950栋村屋全面清拆,2000余套复建房交付村民。
广州还加快实施央地合作项目。近日,黄埔区新龙镇金坑村银岭片区项目动工,成为广州首个央地合作的城中村改造工程。
今年,广州将抢抓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历史机遇,坚持“留改拆”并举、“拆治兴”并进,推动城中村改造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6月1日起,作为我国第二部出台的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规《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施行,标志珠三角城中村改造法治保障再度加码。今年,东莞将大力实施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平衡,完善差异化补偿、“两违”分类处置等政策机制。加快实施40个拆除新建项目,推动莞城圳头、南城彭眼全面拆迁,东城旗峰新村动工建设,大朗屏山取得明显进展。扎实推进莞城运河、石龙新维等36个整治提升项目。
房票试行探新路
为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近年来,广州、珠海、深圳、惠州等珠三角城市,创新推出“房票安置”征收补偿方式。
2024年1月,广州出台《广州市房票安置实施方案》。1月5日,广州市荔湾区发行了广州市第一批房票,标志广州市房票政策落地。当月,《佛山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发布,其第29条也同样提到“房票”补偿方式。
今年3月,深圳发布《关于规范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房票制度,推动多元化补偿机制建设。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加大城市更新项目盘活力度,稳妥有序实施房票安置制度。
3月4日,《珠海市房票安置实施方案(试行)》印发,探索通过房票安置形式解决城中村改造安置问题。
4月,惠州出台《关于房屋征收实施房票安置的意见》。4月25日,惠州首张房票在仲恺高新区成功发放。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统筹发挥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作用,积极探索房票方式。
截至目前,广州房票施行多点开花。天河、黄埔、荔湾、南沙、花都等区均涌现多个典型案例。其中,黄埔区率先实现跨区房票使用,累计认购商品房1100余套,去化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资金流转超20亿元;天河区开出全市面额最高房票,高达1亿元;南沙区通过“房源超市”聚集12家开发商,整合超1400套商品房资源……
多措并举解难题
老旧小区改造同样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在珠三角,佛山、惠州、江门等地积极探索基层协同治理、居民参与共建的新路径,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在佛山禅城区祖庙街道,街道党工委以“书记有约”项目为平台,推动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榕亭里小区是禅城一座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无物业、开放式老旧小区,周边过往车辆多,停车矛盾突出。居民通过组建停车管理小组、众筹改造道闸系统,借助“共享社区”平台,实施全过程自治,既解决停车难问题,收益还用于小区环境改善,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在惠州市惠东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逐步推进。6月,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布《惠东县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租户)须知》,明确相关责任,提升改造效率,保障工程质量与工期。
在江门新会区,“嵌入式幸福综合体”成为新亮点。南兴社区结合社区空间重塑,打造集“长者食堂、就业驿站、富民工坊”于一体的服务中心,实现“家门口”就能学技能、找工作、享服务的转型式改造路径。
在深圳福田区,治理改革亦在推进。今年7月,因规划批复两年未启动实施主体确认,东林工业区更新项目被调出更新计划,标志深圳在城市更新中更加注重效率与绩效导向。
近日,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透露,截至6月底,广东省累计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50个,惠及居民11万户。
今年,广州全年计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广应用“自筹资金、拆危建新”危旧房改造、微改造、成片连片改造等模式,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56个。
深圳将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加大城市更新项目盘活力度,稳妥有序实施房票安置制度。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0个以上,更新改造老旧市政供水管网66公里,完成10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200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
东莞将开工2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组织1700台老旧电梯申报国债支持。加大“工改工”力度,集中连片开发厚街厚山、寮步香城等35个现代化产业园,推动园区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有机结合,打造生活、生产、生态融合的新型产业社区。
财政资金支持同步跟进。今年中央财政对广东该项投入预计将达35.57亿元,同比增长49%。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本质是城市功能优化的延续,对外来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要实现五个转变。其具体包括: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7月16日,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扎实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持续完善城镇空间格局,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依据住建部最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东莞城区人口已突破1000万,达到超大城市级别。
7月18日,广州、深圳、东莞三座超大城市的市委常委会均召开会议,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因地制宜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广州提出,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实现“四个出新出彩”,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深圳锚定建设“六个城市”目标,包括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强调从人民城市理念出发,结合自身科技、产业优势,推动治理模式创新与空间结构重构。
东莞强调,立足制造业基础、产业链优势与人口红利,坚持产城融合、空间优化、高质量制定“十五五”规划,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城市从增量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
从立法先行到制度创新,从小区更新到空间重塑,珠三角城市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为城市开辟高质量发展空间,也为全国不同层级城市的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