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同比增长超60% 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更“绿”更智能
发布时间:2025-08-0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了解到,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26%。

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5.15亿吨,同比下降3.0%,符合国家产业调控政策预期和要求;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为592亿元,同比增长63.26%。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 赵民革:得益于国家为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所采取的产量调控措施显效,20家千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7%,保持了钢材库存低位、供需基本平衡、钢价相对平稳;同时原燃料需求下降、成本重心下移。

我国超7亿吨钢铁产能实现超低排放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国有超7亿吨钢铁产能实现超低排放。其中,有的钢铁厂利用二氧化碳制成了工业产品,有的利用钢厂余热实现了海水淡化。

捕集二氧化碳 废气重生成绿色冷源

在宁波钢铁的碳捕集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的干冰生产车间,一批批晶莹剔透的干冰正从生产线缓缓输出,这些干冰的原料就来自钢厂石灰窑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先进的捕集技术,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高效分离、提纯,最终转化为干冰产品。这些“废气重生”的干冰,将为冷藏车、医疗冷链、食品保鲜提供绿色冷源。

杭钢集团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聂高升介绍,通过这项技术,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万吨,可生产4500公斤高纯度干冰,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钢铁厂余热蒸汽 驱动海水淡化高效运转

在河北唐山沿海的这家钢铁企业,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装置正高效运转——日产淡水3.5万吨,相当于注满14个标准游泳池,其能源完全来自钢铁厂的余热蒸汽。这套系统不仅大幅节约淡水资源,更将产生的浓盐水转化为盐碱化工原料,提取溴、镁等高附加值产品,最终构建出“燃气-蒸汽-电力-除盐水-盐碱产品”五效一体循环产业链,实现物质全要素零废弃流转。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能源与环境部部长陈恩军介绍,整个工艺流程非常连续紧凑,整个发电效率达到47%,综合热效率达到81.5%,全年减碳量达到40万吨。

中钢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节能环保投资占比达28.9%,总能耗同比下降1.5%。截至6月底,全国已有193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覆盖粗钢产能约7.73亿吨。其中,144家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近6亿吨。

我国超六成钢铁企业建成仿真数字化工厂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持续投入资金实施数字化升级改造项目,建成了一大批智能化产线,目前钢铁行业机器人应用密度已经达到了每万人65台套。82.9%的钢铁企业建设了智能的集控中心,63.4%的企业运用三维可视化的仿真系统建设数字化的工厂。

在一些企业,工作人员用手中的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控制炼钢了。

在这家钢铁企业的“智慧大脑”——中央控制中心,巨型屏幕实时流动着全厂数据信息。操作员轻点鼠标,一批矿石从码头卸货、高炉熔炼到轧制成型的全流程尽在掌控。转炉车间内,操作工通过远程下达指令,一炉钢水便在AI调度下自动完成冶炼。偌大的生产现场,仅有2名技术人员值守——数十个高温高危岗位已被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替代

首钢京唐公司钢轧作业部炼钢作业区首席作业长王星介绍,他们结合转炉不同的冶炼阶段,加了多组摄像头,来代替人工的眼睛,通过大数据的模拟和视觉的识别,冶炼周期缩短2.5分钟,钢铁料消耗指标降低2.9公斤每吨,总体的成本也大幅降低。

我国制造业用钢比例已超过50%

记者在中钢协了解到,今年以来钢材品种主动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断优化,工业用材产量同比增长较快,制造业用钢比例已经超过了50%。

您见过用钢材制作的邮票吗?这张以“蝉翼钢”锻造的蛇年邮票,正是首钢极薄镀锡板技术的艺术化身——其厚度最薄可达0.07毫米,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却承载着钢铁工业的精密极限。

该材料可用于5G基站、新能源电池中枢等高端电子设备。因兼具超薄强度与柔韧特性,衍生出明信片、邮票、高校录取通知书等钢铁文创精品。此外,这种钢材产品还广泛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鲍成人介绍,像大家经常喝的这些食品饮料罐,都是用镀锡板做成的。比较典型的是这个DI罐,薄薄的一个圆片经过“深冲拉拔”,最后制成了一个罐,延伸率有40%~60%,体现了钢铁的高延展性,对钢铁的纯净度要求非常高。

上半年,我国钢铁企业在高端钢材研发上不断突破:首钢造出了同类型里噪声最小的硅钢,宝钢做出了又薄又节能的高性能硅钢,河钢研发出了强度超高、抗脆化能力更强的特种钢材;河南钢铁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超宽规格的宽厚板生产线。大型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实施,叠加新型电力体系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以及汽车、家电、机械等行业的向好发展,共同拉动了国内钢材需求结构的升级。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 姜维:制造业用钢是近几年支撑中国钢材消费增量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制造业的出口进一步发挥了支撑作用。目前制造业用钢比例已经超过了50%。

◆编辑:吴玉珍◆二审:张耀文◆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