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内,“五线齐发”。9月29日,广州东环城际(番禺—白云机场北)、琶莲城际和广惠城际北延段(小金口—惠州北)正式开通,广州地铁13号线二期(天河公园—鱼珠)、14号线二期(嘉禾望岗—乐嘉路)、11号线广州东站开通运营。
“人在广州,刚下飞机,莲花山、帽峰山和鼎湖山好难抉择”“51分钟南站到机场,住在东区也能直达,我不是在做梦”“计划东莞出发到琶洲看展,当天往返”……评论区里,不少网友满怀兴奋分享自己的国庆出行计划,“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便利程度更加具象化。
“五线齐发”意义不止“便利”,更在于“联通”。在更大比例尺的地图上,一张更为立体、更具想象空间的轨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成型。
随着城市的发展,包括地铁、轻轨、城际铁路在内的轨道交通线路越来越密,串起城市内的各个站点,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选择。然而,线路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逐步形成网络向外辐射。城市从一个中心点、一条中轴线出发向外铺展开来,并与周边城市接轨形成都市圈,配合其建设的轨道交通自然要把握其发展脉络,因而常见高密度、蛛网式的规划,以及“蛛网”之间的联通线路。
2023年12月,广东印发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轨道交通新线路成为各城市居民共同关心的话题。2024年,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共同组成“湾区大号地铁”,在沿线城市之间架起一条快速走廊。然而,单一线路显然不够用,高铁、城际和地铁之间的换乘还存在不便,连接南北、贯通东西,需要发挥广州枢纽城市作用,构建一个更大的“换乘站”,串起都市圈内部的“脉络”。
广州东环是广佛环线规划的一部分,此次开通的是番禺至白云机场北段,将北端的广清城际、广州东环(白云机场北—花都),与南端的广惠城际、广肇城际连接起来,形成“3+5”的行车组织体系,广东城际也真正从“单线独立运营”跨越至“多线贯通成网”的新阶段。
琶莲城际,全长18.2公里,仅设置4个站点,为什么还能叫做“城际”?正是因为其特殊地位:一方面,它是“地铁环”与“城际环”的交点,连接“小环线”广州地铁11号线与“大环线”广佛环线,作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它还有另一个名字——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通过莲花山站接入“大湾区1号线”,“梦幻联动”两个都市圈。
更进一步来看,广州地铁13号线、14号线的建设也并不“孤独”:13号线东连增城,此次向西至天河公园站,换乘“广州内环”;14号线又被称为“从化地铁第一线”,如今再次延长,不少市民还期待其早日联通广州火车站,打破“断头”。高铁变地铁,地铁连高铁,站点修到家门口,区与区、市与市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
穿成线,连成网,“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驶来。不少细心的网友已经发现,此次“五线齐发”联通白云机场、广州东站、广州南站、惠州北站四个交通枢纽。若是加上仍在改造中的14号线终点站、11号环线节点站——广州火车站,一张空铁城际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徐徐展开,“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已经照进现实。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