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目标努力,当前进展如何?10月1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2023年整个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89万亿美元,在世界四大湾区中位居第二,而大湾区内地9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8.04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4年的11.5万亿元人民币,以全国0.58%的土地,集聚全国5.6%人口,创造在全国占比8.6%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6年多以来,广东举全省之力携手港澳加快大湾区建设,推动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内地9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1万家
加快构建世界级城市群格局成效几何?报告透露,中心城市能级正持续巩固和提升。2024年深圳、广州GDP位居全国城市的第3和第5位,近几年广深GDP合计占全国比重一直保持在5%以上。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大湾区内地9市共18家企业上榜,《财富》中国500强中大湾区内地9市共76家企业上榜。与此同时,都市圈不断成形和发展,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也持续提速和优化,例如制定实施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发展规划,布局中山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前海已落地全球排名前50名、国内排名前20名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等八大类超200家服务商。
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发布的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创新集群,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截至2024年底,大湾区内地9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1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大湾区内地9市有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总数的1/10;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占全国总数的9.1%。大湾区内地沿海7市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3/4,占全省GDP比重超1/10。
针对城市群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创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等实际问题,报告建议,聚焦内涵式发展,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坚持从产业和空间布局入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聚焦高质量发展,巩固壮大基础研究“底板”,加速补齐产业技术“短板”,培育铸造战略性前沿技术“新板”,进一步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20多万港澳居民在粤工作生活
近年来,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完善,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已达7条,高速公路里程545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276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477公里,主要城市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大湾区内地9市拥有5个机场,2024年实现旅客吞吐量1.55亿人次,超过其他三大湾区。
不仅如此,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也正加快建设。大湾区内地9市2024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5.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3%,PM2.5年平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稳定优于世卫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标准值。8个专业领域8019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执业,20多万港澳居民在粤工作生活,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超33万人次。此外,还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深圳、横琴、南沙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开展全省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大幅提升口岸通关效率,2/3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人均通关时间缩短至30秒左右。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在全国首创以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率先出台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等。
报告建议,要持续加快建立珠三角九市深度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大湾区内地城市群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都市圈同城化工作机制,强化大湾区建设法治保障,进一步携手港澳完善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