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气温偏低,提前过上了冬天。不少网友也有疑问:“难道今年是冷冬?”
每年临近冬天,大家都会有关于冷暖冬的讨论。在气象预报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预报当年是冷冬或暖冬似乎变得“理所当然”,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冷冬还是暖冬,等冬季结束才知道
“根据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章大全表示,在气象界冷暖冬不是一个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事后认定概念。也就是说只有等到冬季结束,才能知道答案。因此气象部门发布的气候预测公报,通常会用较常年偏冷或偏暖来描述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
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单站冷冬指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区域性冷冬指冷冬站数超过区域总站数的50%;而全国性冷冬则需要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出现6个冷冬,均在2012年之前。
同时,即使某一年被判定为冷冬或暖冬,也不意味着整个冬季或每个区域都保持一致。在暖冬年份也可能出现极端强寒潮导致阶段性强降温,且地域差异明显。
今冬偏暖为主,冷暖起伏大
监测显示,过去10天新疆北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黄淮、江汉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至3℃,局地偏低4℃至5℃,多地提前达到入冬标准,并提前供暖。
冷得早,是否今冬会持续偏冷?
章大全表示,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一般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
此外,我国冬季气候不仅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影响,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判断,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但专业判定标准有时和公众的实际体验并不相同,相比起平均气温,气温异常波动的极端事件更容易受到关注。不管是偏冷还是偏暖,冷空气都是冬季避不开的“常客”,对于公众感受来说,一次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雨雪往往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何还会出现猛烈寒潮?
当下,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全球均温纪录不断刷新,极端高温频发。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的趋势的确十分明显,但为何还会出现猛烈的寒潮天气?
专家解释,一般情况下极地地区的冷空气会受到西风带控制,将其圈在一定范围内。虽然冷空气也会经常向低纬度推进,但西风带控制性较强,就像一个“羊圈”,正常情况下冷空气这些“羊”大都会被西风带圈在极地地区。
但在全球变暖和极地放大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北极地区升温明显,中高纬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欧亚大陆上空的西风减弱,导致西风带这个“羊圈”不再像以前那样牢固,被圈在极地的冷空气更容易突破西风带一泄而下。
因此全球变暖与寒潮并不矛盾,反而在变暖背景下,更容易出现更加极端的寒潮天气。
“受其影响我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需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章大全说。
◆编辑:陈景蓝◆二审:郑沛锋◆三审:赵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