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评论员: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六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5-10-29 来源:南方日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不断夯实我国经济发展根基、增强发展安全性稳定性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很难长期通过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模式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调整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势在必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大举措。从国际比较看,大国、强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于具有较强的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从自身发展看,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必须依靠强大国内市场,做到内部可循环,才能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确保极端情况下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和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的突出优势:中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已连续10余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意味着更多创新场景、更低创新成本和更高创新收益,新产品、新技术通过大规模应用和持续迭代,有机会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一,就在于超大规模市场和创新驱动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有效降低了创新创业成本,加快了技术迭代更新,推动了需求扩大升级。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同时也面临内需特别是消费增长内生动力不强等风险挑战,需要加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做强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发展预期,不断增强内生增长动能,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大循环要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2021—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9.9%,印证了“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国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消费领域,汽车、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按照正常周期更新换代,每年能够创造数万亿元的需求;投资领域,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每年设备更新换代投资需求将超过5万亿元;伴随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能够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投资需求……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拓展内需增量,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等举措,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投资既是当前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供给,有效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到50万亿元,但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等任务还很重,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对此,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等举措。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提升投资效益,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促进经济增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有了统一大市场,才能畅通大循环。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过去的328项减到目前的106项,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得到清理,但还有不少堵点和卡点。对此,《建议》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举措。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大循环,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有力有效破除各种市场障碍,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用好大市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全会部署,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握好“拓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环”这三个关键,下功夫深挖内需市场潜力,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编辑:吴玉珍◆二审:张耀文◆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